【乡村振兴】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推广普惠金融,滴灌乡村振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乡村振兴】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推广普惠金融,滴灌乡村振兴

2021-08-15 00:14

来源:南京大学 小蓝鲸下乡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作为满足农民金融需求、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一个双向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我国众多城镇建设推广开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有效使用可以畅通我国农村的支付结算渠道,真正帮助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这一难题。当前,部分区域的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情况良好,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但仍有部分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值建党百年之际,为了解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现状,我们组成了南京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团队,选取江苏省部分地区,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力求为普惠金融服务站的标准化、体系化和多样化建设提出改进建议。

初探·栖霞支行

7月8日上午,由5位同学组成的调研小分队从学校出发,前往中国农业银行栖霞支行进行实地采访调研活动。负责普惠金融方面的张经理受邀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询问了有关政策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网点分布、农民需求、宣传活动等问题,张经理热情负责,有问必答,我们的采访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调研小分队在中国农业银行栖霞支行与经理合影)


聚焦·黄龙岘普惠金融服务站+紫金农商行

 7月16日上午,调研小队前往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八卦洲分理处)、紫金农商银行(陆郎支行)以及江宁区黄龙岘牌坊村进行第二次南京实地调研。黄龙岘四周茶山绵亘、竹林葳蕤,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优势,牌坊村也由此成为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村。

 村中目前在紫金农商银行、村委会、超市设有3个普惠金融服务站,提供基础支付服务和代缴水电费等便民服务。农户的金融需求会被收集起来,定期反馈给到站的银行负责人。银行的工作人员每周会来一次,协助办理一些金融业务。

(设立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站)


纵深·八卦洲支行

 7月16日下午,两位同学来到农行八卦洲支行,一位负责农村普惠金融小额贷款的信贷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从采访中,我们可以整理分析出以下内容:

 农村普惠金融助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通过企业经营、雇佣农民,能够实现规模效应、提高防范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的就业、减轻百姓生活压力。比如当地某农户通过企业大规模经营,打响“阳光葡萄”品牌。

 农村征信、授信问题有待解决。在判断还款能力时,信贷员的压力较大,整个流程较为复杂。首先信贷员需要上门核实经营情况家庭资产状况,综合判断其还款能力,同时也要确保贷款流向实际生产。之后还需要定期回访,检查资金的使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预估贷款能否如期偿还。尽管如此,很多风险仍难以预知,农村征信、授信问题有待解决。

 最后,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宣传方式与效果。主要宣传方式是点对点宣传,再通过农民口口相传,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效果。这种带动作用优于直接推销式的宣传。银行也与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举办宣讲会等方式普及金融知识。

(团队成员与金融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合影)

延伸·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是常州市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建设主力,自2011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我们通过电话对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某产品经理进行采访。

 经理向我们介绍了常州市江南农商行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现状。截至2021年6月末,常州市江南农商行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共有932个,覆盖320余个行政村,所有服务站均完成标准化建设,部分服务站正在进行智能化升级此外,建设一个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前期硬件投入为小机具780元/个,大型机具10500元/个,运营投入需要大约2000元/年,包括工作人员佣金、宣传材料制作、硬件维护费用等。这笔资金完全由银行承担,完全是公益性质的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站在提供基础支付功能外,还加载兑换零钞、反假币、代缴水电费等便民服务。在宣传方面,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知识宣讲、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近年来,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江南农商行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通过电话访谈,我们了解到江南农商行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基本能够覆盖辖区范围,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提升空间:(1)确保运营规范化,从粗放的管理模式变为精细化管理,保证业务培训制度化、业务操作程序化、考核制度标准化。(2)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扩增软件应用,升级智慧网点(3)加载物流服务、政务服务、电商服务等,建设“五位一体”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加深了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情况的认识。在实践中,团队成员用批判探索的眼光看待建设现状,总结先进经验,发现不足,力求为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推广与升级提出建议,用方寸脚步丈量祖国土地,在调研中不断成长。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