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医学子赴四川宜宾开展暑期急救健康科普实践之旅
2021年7月18日至7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川’越山海,‘沪’你心安——急救健康科普与校园急救应急预案探索实践团”,从长江入海口“东方之珠”上海溯源而上,奔赴“长江首城”四川宜宾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西部地区急救现状并进行急救健康科普实践,探索校园急救应急预案,利用专业所长、所学所知,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
开展调研,指引急救健康科普航向
为探索适用于以宜宾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急救知识健康科普模式,实践团先后走访叙州区文体局、红十字会、叙州区一中、观音镇中心卫生院等地,就宜宾市急救健康科普事业的整体布局、落实情况、未来规划展开深入调研。
在与政府部门的访谈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在以宜宾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急救教师数量缺乏,校园急救培训开展规模小,覆盖人群不足,急救培训模式亟需调整。认识到了西部校园急救培训的客观困难,实践团成员介绍了以学生导师为主体的急救培训模式,得到了对方高度认可,双方就进一步合作试点达成共识。
通过调研,实践团从多方面了解到对宜宾乡村地区进行急救科普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的科普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也坚定了实践团成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宜宾市叙州区教育部门领导
扎根乡村,发动急救健康科普引擎
在叙州区双龙镇双龙中学,实践团成员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心脏急救健康科普课,用陪伴与关怀温暖了彼此的心灵。课程之初,双龙镇的小朋友们大多羞涩腼腆,面对学生导师提出的问题也只敢小声回答。随着培训的进行,课堂氛围越发活跃,小朋友们能够主动参与,与实践团学生导师一同模拟急救电话120的拨打过程,课堂上逐渐充满欢声笑语。
在理论授课结束后,在实践团成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与爷爷奶奶走出课堂。在一边,实践团成员鼓励小朋友及爷爷奶奶尝试胸外按压实践操作,并在一旁耐心指导。在另一边,小朋友们积极参与急救知识问答游戏,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课程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在今天的课堂上受益匪浅,愿意在今后他人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给予帮助。一位小朋友笑着说:“我以后也想当医生!谢谢哥哥姐姐们!”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实践团成员也纷纷露出由衷的笑容。
图为实践团学生导师与小朋友模拟急救电话120拨打流程
深入基层,撬动急救健康科普巨轮
同时,实践团先后前往柏溪街道接龙社区和金江社区,面向两个社区的百余名民众,开展将传统心脏急救培训方法与心脏急救应急演习相融合的急救科普实践。
实践团学生导师首先讲述了心脏急救的重要性,进而借助模拟人介绍了确认场地安全、确认患者是否有意识和呼吸等进行胸外按压前的检查步骤,传授了胸外按压的位置、手势、姿势、深度、频率等知识,最后介绍了人工呼吸、AED的操作要点。在心脏急救应急演习环节,实现了社区居民从发现患者倒地到救护车抵达现场整个过程的全自主化急救模拟演练,为突发心脏骤停事件的应对提供了现实保障。
培训结束后,前来参与培训的社区居民表示,经过实践团成员的急救培训,大家对心脏急救技能有了基本的掌握,希望实践团再接再厉,让心脏急救走到跟多、更远的地方。实践团团长雷超宇表示,实践团成员定当继续加油,将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践行“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为急救健康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为社区居民完成全自主化心脏急救模拟演练
通过调研与实地科普,实践团成员对以宜宾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心脏急救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逐渐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西部地区的急救健康科普方案。实践团将继续秉持“我能心急救,我能你也能”的理念,播撒急救知识的种子,助力学校急救健康促进。通过这场暑期急救知识科普实践之旅,让急救知识像源远流长的长江一样,在神州大地上流淌,灌溉出属于中华儿女的“健康中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宜宾长江零公里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