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的记忆发展——清华大学“弄影”支队暑期实践纪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弄堂的记忆发展——清华大学“弄影”支队暑期实践纪实

2021-07-23 17:27

来源:清华大学 叶亿宁 刘若冰 杨雨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1年6月21日至6月26日,为探究弄堂文化及改造情况,由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发起、来自工业工程系与工程物理系的4名同学组成的“弄影”暑期实践支队赴上海进行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街头采访、机关访谈等方式进行对上海精神、弄堂红色文化的学习以及对弄堂改造的调研。

弄堂记忆:从旧小楼到新洋房

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是上海目前唯一一家以弄堂历史发展轨迹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场所。支队前往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参观学习弄堂的历史与发展变迁,并在馆内采访了三名上海居民,了解他们对弄堂的了解与他们眼中的弄堂,听到了现代弄堂改造中弄堂人的声音。弄堂作为旧上海的一个缩影,发展至今经历了拆迁、改造等巨大变革,老旧的弄堂中存在诸多的生活不便,但也承载了老上海人的诸多难忘回忆。

旧弄堂产生于小洋楼,有楼便有了堂,构筑起老上海的城市结构。在与本地居民的交谈中,支队了解到,狭小的居住空间与拥挤的合住房屋使得生活舒适度受到严重影响,手提马桶、共用厨房等现实问题给居民留下了不佳的居住回忆;然而拥挤的空间催生出亲密的邻里关系,使得弄堂生活在老一辈上海人心中成为了独特的记忆。而今,上海飞速发展,矮小的弄堂再支撑不起庞大的人口数量,新建高楼拔地而起。居民生活从卫生条件到便利程度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新高楼的建立对邻里关系的维系却有着负面的作用。

支队在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杨雨函 摄 

尽管如此,高楼并不一定是破坏邻里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支队在对隆昌公寓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许多门户已经在走廊上加盖了自己的水泥间,安上了厚重的防盗门,来来往往的居民间没有交谈的声音。如何加强居民间的日常生活联系或许是物业管理需要注意到的重要问题,若社区居委采用举办联谊、组织社区活动等方式增进居民日常交流,促进社区情感建设,邻里关系的改善也不难实现。 

红色文化:重温革命故地,献礼建党百年

上海一条条如都市血脉一般的弄堂是红色文化基本而重要的载体,这里有共产党人早期活动的身影,曾召开过大大小小的重要会议。支队追寻红色足迹拜访革命纪念地,重温上海弄堂中的红色文化血脉,学习红色精神,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支队参观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小楼里的展板和影像资料详细展现了上海局成立的背景,展示了第二条战线领导和策反运动等重要工作。二楼则陈列着方行夫妇在此居住时使用的旧物,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扣人心弦的地下革命斗争中。繁复的布局隐蔽着战争年代的波谲云涌,也保护着新时代的星星之火。 

支队参观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是一座开放的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这里记录着过往在愚园路生活过的历史名人与上海、与愚园路的故事。在这些陈列的展览资料中,我们得以一窥历史名人为国、为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历史深处荡漾的伟大情怀。 

支队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周公馆。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孙中山在此接待会见各界人士,阐明他和平统一祖国以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并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著作;在周公馆,我们了解到,1946年,由于当时国民党的限制,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从设立到撤离虽然只有短短十月,却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弄堂改造: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共生共存

为了解旧式弄堂公寓的特点,支队赴以“城中村”著称的筒子楼代表隆昌公寓,实地考察旧式上海建筑的特色与其中的居民生活。在隆昌公寓,生活空间被运用到了极致,“实用主义”的精神被放到了最大,生活气息与未改造的旧建筑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密密麻麻的房间、挤在走廊的厨房和洗手池、过道处加建的房屋、四通八达的晾衣竿和电线、满天飘扬的挂晒的衣服和被子……无数生活细节暴露了旧式弄堂公寓空间不足导致的种种问题。 

为了解更多弄堂改造的详细记录与理论细节,支队前往了上海图书馆,查阅馆藏地方文献资料,了解了老上海(主要指建国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的弄堂生活变迁与弄堂建筑的发展与改造。弄堂的改造涉及空间重新规划、住房结构改造与房屋外观修整三大方面,三大改造措施在支队日后调查的余庆坊改造项目、四明邨改造项目与梅泉别墅改造项目中分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支队了解到,弄堂改造大多保留了石库门等具有文化意义的弄堂结构,改造风格也采用与街区风格相配合的设计方案,这也是对文化保护重视程度的体现。


支队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地方馆藏文献 杨雨函 摄


队员们在四明邨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杨雨函 摄 

为调研改造后的新式里弄及其管理、维护,支队前往四明邨、梅泉别墅与玫瑰别墅三个改造后的新式弄堂小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街头采访,从所见与所闻中,看到了政府实施的改造项目带来的改变,并听见了居民对弄堂改造的期待:政府进行的改造项目以外观改造以及对室内公共区域的改造居多,使得弄堂环境大有提升;但弄堂房屋内布局规划的不合理等问题只能交给居民自身进行解决;居民们对于改造最为强烈的呼声是实现独门独户。

支队在梅泉别墅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杨雨函 摄

   支队前往余庆坊居委会,对片区管理书记徐雪蓉女士进行了采访,站在管理层的角度了解了弄堂改造的流程与管理的细节。弄堂改造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目的的一项大型民生工程,四川北路上几大社区的二次改造恰在近日逐步推行。我们了解到,弄堂居民以老年人与上班族为主,因此,如何尽量满足不同居民的不同改造需求是居委会管理工作的一大重难点。在社区工作人员熊鸣兴先生的带领下,支队走进了社区以及居民家中,参观了实际改造情况:公共厨房与楼梯进行了修整与加宽,一户一水槽与一户一水表替代了室外走道上修葺的水槽,便利了居民生活也便利了水电管理;拓宽街道、铺埋电线、粉刷外墙都使得原本老旧的弄堂焕然一新。 

支队在余庆坊居委会办公室对片区管理书记徐雪蓉女士进行采访  杨雨函 摄

为调研弄堂产业及商业化发展,支队前往“弄堂工厂”同乐坊,参观了“百年上海弄堂工业历史人文展”,了解了弄堂中历史地标的兴衰与上海弄堂工业的发展历程。此外,支队在著名弄堂商业街区田子坊展开调研,深入了解了弄堂的商业化发展与弄堂商业的运营模式,进行了个体商户的营业情况及营业规模的统计。弄堂商业街区中客流量大,形成了较好的商业发展条件;然而商铺租金昂贵、营业额难以产生盈余,导致其中商铺更替较为频繁,较难支持大型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走访与实地考察,让支队成员走进了上海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旧上海的精神内核;探究了弄堂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了解自上世纪至今的弄堂发展历程;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共生共存与相互影响产生了思考;了解了旧式建筑的新式改造模式与商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