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学子提炼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演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华中大学子提炼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演替

2021-08-17 16:43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刁玲敏 秦澜浩 张正阳 黄莉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刻体会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之道,7月28日至8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赴鄂尔多斯绿色立体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对独贵塔拉镇亿利光伏基地、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库布其沙漠水生态项目等多个代表性项目进行调研学习,探究杭锦旗绿色立体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乡村振兴经验,并为当地发展献智献策。

实践队自华中科技大学出发

实践内容:多方位立体产业体系构建

黄沙漫天到能源绿洲——独贵塔拉亿利光伏基地

笔直的公路向黄沙深处蔓延,一侧是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一侧是广阔无垠的“蓝色海洋”。数万块蓝色的光伏板连成一片,遥望着路另一侧的漫漫黄沙;板下作物生机勃勃,在光伏板的荫蔽下显得郁郁葱葱。

公路两边亿利集团光伏治沙项目治理后的沙漠与未治理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实践队刚来到独贵塔拉亿利光伏基地时所看到的景象。该基地是库布其沙漠绿色立体生态产业的集中体现:企业所倡导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绿色立体产业模式,为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速治沙改土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思路。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恰逢种植户在田间检查滴灌装置,查看田中马铃薯生长情况。与种植户的交谈中,实践队了解到,企业租赁他们的土地用于光伏板建设,并雇佣当地村民利用板下土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农民从土地和劳动力两个层面得到生活补贴,受益于乡村振兴产业建设。

实践队员与“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下种植的马铃薯合影

沙漠绿洲从这里开始——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

“用生态治理生态,用自然改造自然。”结束了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的实践后,实践队员们纷纷在日志里记下了这句话。

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

多年以前,库布其环境恶劣,农牧民生活极为贫困。后来随着沙漠绿色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贫困中走出来,有了可观的收入。人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认识到沙漠的价值,随着一批批生态治理和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当地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人民福祉日益提高。

通过在生态经济展示中心、多样性体验园、种质资源库走访调研,实践队苦咸水治理、盐碱地改良、沙漠资源能源利用、生态产业开发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技术体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科技中心中满墙的治沙技术相关专利

大漠深处闻淙淙水声——库布其沙漠水生态区

7月31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库布其沿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示范区。在烈日和黄沙的砥砺中,实践队感受到水与沙的激情碰撞。芦苇飘荡、沙柳迎风,在蔚蓝的天空下,实践队对库布其沙漠的生态治理成果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实践队员望沙漠河流的远方

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樊文彪向实践队讲解了水生态的治理过程与影响。实践队就解决“沙进人退”困局、汛期综合治理、“绿进沙退”的生态治沙方案等问题和樊局长展开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实践队从总体上了解了沙漠水生态项目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部分凌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形成蓄水面,改善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的目的,变水害为水利。

总结经验:“政府+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助推生态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鄂尔多斯市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和企业商业化投资,推动农民市场化参与,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治沙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在生态建设中,政府作为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企业作为生态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监督者。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的自治之手,共同构成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主体部分,三者缺一不可。

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鄂尔多斯坚持生态建设与贫困治理相结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运用“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沙里淘金、绿富同兴的目标,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昂首阔步。

实践队合影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