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中石大学子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7月初至8月中旬,走向振兴实践队走访调研黄岛区23个街道,1个自然保护区,40余处乡镇大集,记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到琅玡台酒厂,从泊里古镇到海青大集,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主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历史文化遗迹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珍贵的句读和标记,更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保护好它们,民族的历史才有据可查,我们的文化才有体可依。”实践队指导老师王芳芳谈起本次文化调研的议题时强调,“对于大学生来说,走进它,认识它,发掘它背后的中国历史,传承它蕴含的民族文化,不失为一种长远意义上的有力保护。”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在创造太阳的合影
团队成员与茂腔工作人员
“通古至今,学史明智”。为帮助大家深度了解非遗文化,8月2日,队员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讲解员肖丽的带领下对非遗文化进行参观学习。茂腔、皮影、印刷术、造纸术、剪纸、风筝……队员在肖丽的讲解下了解到纸张的多种制作方法以及活字印刷的历史和相关知识,感受到了多彩古老的山东文化和独特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寻找黄岛传统纺织文化
为了解黄岛区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情况,探索手工艺品产业由传统手工业向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方向,7月底,走向振兴实践队在黄岛周边地区展开了面向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调研活动。实践队员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传统手工艺品是黄岛区从唐宋期间就开始的产业,到如今一千三百多年都未曾断过,手工艺品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从事该产业的人较少,完全没有形成市场,导致手工艺品产业影响力不够,发展不够迅速。队长王瑞崟表示:“近年来传统手工艺品都获得了弘扬与发展,希望以后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品。”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参观泊里民俗博物馆——泊里大集
队员就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和现代化传承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与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谢同银进行交流,在信息化的日益普及下,文化交流与传播本该更加便利,但是相较一些劲爆的新闻或是低俗化的搞笑自媒体视频,人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比较碎小的“偏僻”文化的关注程度日益降低,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图为走向振兴实践队与琅琊台工作人员合影
走向振兴实践队追随非遗传承的步伐,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解自己生活周圈的历史文化。队员所调研的黄岛地区23个村镇,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藏马山—一匹白马的故事,琅琊镇—一代帝王的传说,海青镇——一杯茶的幽香,泊里大集—一场千年的传统集市之旅……每到一个地方,实践队员都不得不为它们千年的文化沉淀而震撼。“这次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集市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对乡镇老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烈日炎炎,但是人们的热情、温和也让我在这夏日感受到了一抹沁入心脾的清凉。”队员梁亚茹感叹道。调研最后,队长王瑞崟谈道:“在调研当中有辛苦,但是也有快乐。在一起努力,在一起拼搏,在一起饿了便在路边上啃面包的回忆,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这次调研活动让队员们明白:在当前环境之下,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不但需要政策来扶持、助力,更需要自身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