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非遗调研活动之寻迹潮彩:创新添力传承,“瓷都”技艺精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三下乡非遗调研活动之寻迹潮彩:创新添力传承,“瓷都”技艺精良

2021-08-23 13:22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朱紫怡 张珩珩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入了解潮州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现状,分析、思考和探究“潮州非遗数字化开发”创新实践路径,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探索数字非遗,助力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服务团在张婷婷老师的指导下于2021年7月24日至29日在潮州开展了为期6天的实践调研活动。7月25日下午,调研团走进位于湘桥区永春北路春晖街的德艺轩,对潮彩进行了细致地参观与探究。作为中国潮彩技艺的守护者,拥有“中国工美艺术大师”称号的谢金英大师亲身为调研团队介绍潮彩的多种创新技法,并讲述了“瓷都”潮州的艰辛发展历程。

图为调研团在参观谢大师潮彩展览馆

瓷都潮州,扬名背后是匠人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努力。从父亲辈接过制瓷工艺的谢大师在潮州陶瓷厂的任职期间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培训中,并自编教材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训练了近三千名学员,为潮彩开枝散叶。两位女儿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任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16年来谢大师号召支持打造潮州工艺美术技术队伍并调查保护发展了潮州现存工艺共43门,对潮州工艺事业的贡献可谓无人能及。今工艺专业技术团队队伍枝繁叶茂,人数众多,为制瓷工艺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工艺的完善保护与良好的继承为潮州这座工艺之城的发展新天地作了良好铺垫。2003年谢大师向政府提出申报“潮州瓷都”的合理建议。由于潮州自身深厚的工艺底蕴和新时期的创新成果、工业实力,中央政府很快采纳了该意见并通过申报。2016年潮州市申报“中国工业美术之都”也顺利通过。如今,原潮州陶瓷厂的工人在各地自己办厂,百花齐放。现潮州各地陶瓷厂生产值高达500多个亿。

图为谢大师潮彩展览馆一角

三代大师,传承背后是不断完善,不懈创新的汗水格调清新、布局大方、色彩绚丽的潮彩工艺有釉上彩、釉下堆金、高温哑光、釉中彩、釉下彩、陶瓷堆金等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的门类归功于在谢大师带领下现代潮彩的大胆创新。

据谢大师所说,潮彩的第一次创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新的潮彩“釉上堆金工艺”,其中立体的金边在堆入时需要器配有与瓷高度一致的膨胀系数,稍微一点误差整个作品就会宣布报废——当时很多时候一个窑子开下来全都是失败品。为了研究出合理可行的方案,谢大师和研究团队们真可谓亲身演绎了“一百次失败后的第一百零一次爬起”。其代表作品也不负众望,在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1986和1990的中国工艺品百花奖中获得金杯奖。工艺进无止境,是谢大师毕生的追求。潮彩的第二次创新在2000年大规模开展。瓷器不同于一般的工艺品,制成便为功成,一番火炼之后,陶瓷在成品的色彩呈现上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

为打破传统以青花瓷为代表的釉下彩颜色的单一,这次创新深入釉下潮彩的进一步探索,将过去潮彩釉中彩进一步转移到釉面下。这样一来,从颜料配方、温度等等事无巨细都需全盘调整,1600度的高温淬炼的不仅是瓷器的色彩,更是工艺师们的匠心。由此,世界上千年不变的色彩多了许多。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潮彩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美术中都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个拿出去,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潮州的。”谢大师骄傲地说。

如今的潮彩发展在保留传统技艺和艺术中,在不断迎合新时代年轻人的风格元素。如大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的孙子的瓷盘作品中将二次元作为创作主题融入潮彩制作中。这是时代与传统的大胆碰撞,是新鲜的血液在古早工艺中缓缓流动的见证。

图为调研团在谢大师潮彩展览馆进行合照

匠者,精于工也;而其大师也,为精于工系于心而传于世者。在肯定潮州作为千年文化古邑的文化底蕴的同时,还需向像谢金英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对潮州工艺的尽心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创新,给前人答复满意考卷。愿新时代新青年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等传统工艺的了解,强化个人社会责任意识,为良好的社会文艺氛围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