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子三下乡:倡导垃圾分类,川农学子在行动
四川学子三下乡:倡导垃圾分类,川农学子在行动
为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与能力,扩大垃圾分类工作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理念。7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团队来到达州市塔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历时一周。团队成功开展实地调研、走访调查、线上宣讲等活动,对社区的垃圾分类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活动成果撰写调研论文和宣传书各一篇。对此,社区工作人员纷纷点赞。
线上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
此调研历时7天,小组成员先是根据不同方面撰写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进行了有关垃圾分类卷调查。通过整理汇总问卷结果,在前期调研的120名群众中,有约80的人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占调查总数的66.66%。且有45%的问卷比例表示自己对当地垃圾分类工作非常满意。由此可见,社区在垃圾分类宣传上及时采取措施,相关设施达到标准,得到群众的认可。针对现阶段垃圾分类的要求,许多群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表示:“垃圾分类能够改善居住环境,引领高质量生活。”
(图片:线上问卷统计结果)
探究分类实况和宣讲会
为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围绕辖区内的居民楼,实地调研垃圾分类设施是否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并对周围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情况进行观察。走访发现,多数垃圾处理点均安置了分类垃圾桶、分类指示牌,建立了分类垃圾运送、消毒防疫、居民分类投放等一系列制度,并为居民发放家用分类垃圾桶,促进和方便居民实施家庭垃圾分类。
(图片:一小区外的垃圾分类点)
团队成员走访时还发现很多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对不同类型桶站位置知晓度低,还存在个别居民把垃圾扔在原垃圾桶位置的现象,长期养成的垃圾混装习惯难以改变。
(图片:一小区垃圾分类点仍有部分垃圾乱扔的实况)
为了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培养居民的环保理念和自律意识,团队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了一场别出生面的宣讲活动——介绍不同垃圾桶类型、分发“垃圾分类,绿色生活”倡议书……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的落实。
宣讲中,宣讲小组还特别针对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些垃圾分类的问题,增加小朋友们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
“最近,小朋友们肯定注意到小区里的垃圾桶变多了,而且还变得五颜六色,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是大人们给垃圾搭的新家,好让不同的垃圾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归宿。可是,我们为什么要给垃圾分家呢?”
“榴莲壳是厨余垃圾吗?奶茶杯放进其它垃圾里对吗?”
“如果我扔垃圾不分类会有哪些后果?”
“扔的人会被当作垃圾扔进桶!”小朋友们可爱的回答让现场气氛进入高潮。
(图片:小朋友们积极回答宣讲小组问题的火热场面)
此外,宣讲小组还精心准备了活动纪念品。宣讲结束后,宣讲小组将活动纪念品一一发送到大家手中。本次宣讲做到了把“垃圾分类宣传讲台”延伸到社区一线,把垃圾分类的创新理论送到基层,送进百姓心中。
(图片:小朋友在宣讲会上观察垃圾分类桶纪念品模型)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和社区居民都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极宣传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实处。“垃圾处理水平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垃圾和垃圾桶的事儿,它也是一个公民文明意识的培育过程。垃圾分类需要每个居民参与,需要每个市民都动手,天天坚持。”社区工作人员感叹道。
垃圾分类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愈来愈美的背后,是无数市民学习、宣传、实施垃圾分类的辛勤付出。下一步,实践团志愿者们将会更加主动,并积极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垃圾分类,践行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从新鲜事变成寻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