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中石大美丽乡村调研队赓续红色基因,筑梦美丽乡村
为促进青年学子更好地肩负时代责任,赓续红色基因。7月23日至2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美丽乡村调研队来到“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重走杨家山里革命先烈抗击侵略者的抗战革命路线后,一行人对黄泥巷村的老一辈共产党员进行了采访,运用红色资源涵养初心使命,促进红色文化有效传承,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美丽乡村调研队在基地前合影
观烽火——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记
在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李芳琴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党史课。大家认真聆听李芳琴对“日军铁蹄践踏国土”“中流砥柱使命担当”“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红色堡垒铜墙铁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五大部分的深情讲解,仿佛置身于昔日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面对艰难时局,杨家山里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手牵手、心相连,与日伪顽进行了殊死斗争,在其中一双老山鞋、一声老干爹等故事都充分体现出军民鱼水情,山里人民一心向党情深意浓。”李芳琴动情地讲述到。队员们认真学习抗战时期杨家山里我党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历史,深刻地感受到杨家山里人民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展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革命文物,由手榴弹、军刀、手枪等冷冰冰的武器,也有革命英雄的书稿、煤油灯、背包等有温情的物件,我们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美丽乡村调研队队员刘雨晴感慨道。全体队员满怀敬仰之情观看展图和革命斗争实物,一件件承载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历史记忆的文物,一个个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激励感化着每一位参观学习的队员。两支队伍沿着革命历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从伟大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
李芳琴为队员们讲解党史
“本次参观学习活动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重要精神指示,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阵地的杨家山里也是我们实地调研的重要地点,有助于队员们更加有效地学习红色文化,达到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涵养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目的。”美丽乡村调研队负责人崔文琪如是总结道。通过此次“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美丽乡村调研队将继承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征程中,杨家山里红色精神将激励队员们自强不息、奋力前行,必会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践与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斗。
崔文琪观看革命文物
忆烽火——老党员采访记
“我是幸运的,还能戴上这个纪念章,跟着党走了一辈子,也感谢党永远记着我们……”已经78岁高龄的黄泥巷村老书记杨廷欣戴着“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动情地说着。
戴着纪念章的杨廷欣
杨廷欣所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虽已耄耋之年,但杨廷欣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当和调研队队员聊起以前的生活时,他打开了话匣子。“不能让一个人受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1978年大包干,杨廷欣想办法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只要是能让大家致富的路,杨廷欣都会去尝试。打麦子、摘苞米、养鸡仔,杨廷欣样样精通。自1978年当选村书记以来,杨廷欣一干就是20年。在这20年中,杨廷欣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过去都是泥路土路,车过去泥都溅一身,现在可好啦,都是硬路面,车呼呼地跑。”老人用朴实的方言在感慨村子里的变化。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在一天天变好,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生活。“现在咱村的李子杰书记,帮村民们卖樱桃,叫医生来给我们体检”杨廷欣举出一件又一件现任驻村书记李子杰为群众做的实事,“她是‘舍家离业’,带村民‘创家立业’。” 一代又一代村书记,接力带领黄泥巷村发展,从山林的小村落到互联网的网红村,他们为群众办小事、办实事,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村庄经济不断发展。
杨廷欣用“点灯不用油,下地不用牛”来形容这几年的巨大的变化。这几年来,村民生活、政府补贴、村子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一个个纪念章见证了杨廷欣在平凡工作中践行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杨廷欣也对青年一代的调研队队员提出了寄语:“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争取入党,以后为国家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