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圆梦青海,连理大工,情系童心,筑梦海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乡村振兴 | 圆梦青海,连理大工,情系童心,筑梦海东

2021-08-21 11:07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葛维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大连理工大学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圆梦青海,连理大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满坪镇大滩村完成为期15日的支教调研活动,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当地孩子的受教育情况,用脚步丈量祖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从教育的角度,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全体实践队员于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大滩村村委会合照)

一、前期准备

经过前期讨论,我们认为,当今乡村所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教育问题。因此,我们把支教作为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用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青海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知识,带去更多的希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过小组一起调查学习,我们发现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从办学条件、教师收入、教学质量等方面开展。因此,我们将主要从提升教学质量这一角度为孩子们开展多样课程,以调查办学条件这一视角开展家访,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实践影响力。

(图为实践队员集体会议)

二、实践过程

2021年7月25日,带着对青海的向往与期待,带着对支教生活的热情与憧憬,我们一行来自大连理工的7个学部院的12名学生坐上了从大连到青海的火车,辗转北京、呼和浩等多个城市,终于在40余个小时之后到了实践地点。

经过前期的小组讨论,我们确定了乡村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用实地调研和支教相结合的方式,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了15天的支教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世界之窗,鼓励他们完成学业,走出大山。

当地教室的条件和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都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天晚上,实践队员在大滩村村委会里开展了第一次会议,讨论了第二天的具体招生情况和教室分配情况,在第二天,我们召集孩子63名,并把这些孩子分成三个班级,并为每个班级安排了二到三个班主任。从收拾教室开始,到安排课程,准备教具,队员们重新调整方案,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图为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

以支教为中心,深入乡村,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为轴心,多方面设计课程,深化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广度。

除了日常的基础课程,实践队员们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因材施教,为低年级的孩子们准备了折纸,美术等兴趣课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中年级的孩子们安排了书法,趣味物理等课程,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为高年级的学生们安排了兴趣实验,自习辅导等课程,鼓励他们完成学业,成就人生。我们还开展了大连科普,职业规划,碳排放,理财小讲堂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15日内,实践队员共设计课程84节,撰写教案、课程设计方案百余份。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孩子们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每个孩子的观察,安排开展了情景剧表演课、唱歌课、作文课等特色课程。同时,书法作为立德静心,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之一。

(图为孩子们上书法课)

交流筑桥梁,以家访的形式了解当地的教育水平,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在家访过程中,实践队员深入基层,感知当地民生民情,用脚步丈量祖国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思考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上能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为更多的孩子打开世界之窗,这也是我们本次实践活动的初衷。15日内,实践队员共走访居民6户,累计采访记录1000余字,深刻分析乡村所面临教育问题,针对目前仍存在因帮助家里务农和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原因辍学的孩子提出帮助方案。

(图为实践队员家访调研情况)

三、实践收获

川流不息,车水马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朗朗书声,才华初露,开拓视野,奋笔疾书。经过15天的实践活动,全体成员深入乡村,从孩子和家长两方角度,思考我国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满坪镇大滩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由点及面,讨论乡村振兴的教育层面应解决的问题,并从大学生的角度给出实际意见,我们会把孩子们的教育水平以及面临问题写成实践报告,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进青海,鼓励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图为全体支教队员和孩子们的合照)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