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开展2021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助力乡村振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经济学院团委学生会、新闻传媒中心代表队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开展2021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周,在“弘扬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工艺品‘渡河公’的推广”的主题引领下,开展走访调查、制作手工艺品、创新实践等活动。在走访调查中,团学新传代表队分为四组,依次走访了三里镇各家各户,了解当地各家各户“渡河公”的经营状况,以及对“渡河公”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内心的期盼。
三里镇居民热情好客,给成员们走访调查带来很大的帮助。走访过程中,居民们告诉成员们,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渡河公”民俗节日得到极大地宣传,家庭越来越幸福,三里镇越来越好。当地手工艺人石阿姐感慨道:“三里渡河公是我们上林壮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代表,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一位民族手工艺品爱好者——三里镇中学江老师说到,我们在不断探寻新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出路,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我们从未放弃这些拥有温度的民族手工艺品,因为一针一线都是我们对家乡和民族深深的情谊。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团学新传代表队和三里镇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如实记录走访调查过程。
成员们切身体验“渡河公”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深切地感受其魅力所在。15位团队成员共同前往“渡河公”非遗传承基地、庞外婆民俗工艺制作坊调研学习。在“渡河公”非遗传承基地,成员们在基地负责人春溢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制作“渡河公”手工艺品。在庞外婆民俗工艺制作坊,通过覃晓燕等人的讲述,成员们了解到“渡河公”手工艺品背后有着复杂的缝纫技巧和极大的发展创新。2020级金融学1班麻佳莉成员在活动后分享道:“制作‘渡河公’的部位比将各个部位缝制起来要难得多,但制作完成后的自豪感不言而喻。希望‘渡河公’的发展能越来越好,不辜负绣娘们对此事业的热爱。”
成员们依据当地部分居民对“渡河公”包装图的意见和建议展开讨论。2020级金融学2班李乐怡成员根据大家的设想设计出了“渡河公”包装图。包装图上蕴含了“三里”“渡河公”“汇水河”“汇水桥”等元素。“三里”中的“三”由三片粽子叶构成,“里”由桥、南瓜、水相映构成。图中的“渡河公”怀抱南瓜,被水和桥交叉其中,正符合远古时期祖先靠着南瓜免于河水吞没的传说,表达出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
成员们扮装演绎“渡河公”的传说、发表自身感想,并拍下视频在各大平台上传,为“渡河公”手工艺品进行推广。视频以2020级金融学1班张雪宁和麻佳莉同学扮演的游客向20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班韦龙延同学扮演的三里镇当地人问路为开头,引入“渡河公”的传说。2020级税收学邓世豪与黄懋霄同学装扮成古代时期的一对农家夫妇,演绎了从村庄发生洪涝依靠着南瓜幸存下来到最后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渡河公”的传统形象。在视频的最后,15位成员录下自己这6天以来的感想。20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班的张政玉同学表达了自己对三里镇居民的感谢,并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学习,弘扬“渡河公”文化。除了传统的介绍推广以外,成员们依托所学的相关经济学知识创新其经营模式、宣传模式等,以达到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工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真正做到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节日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表征和文化传承的纽带,“渡河公”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带动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深入乡村、助力乡村、建设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