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海大学子走进大坡土桥小学,探索民间力量与美育扶贫
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新农村,同时响应新一轮疫情防控要求,8月8日,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省曲靖市农村美育教育发展调研团队对曲靖市农村美育教育展开调研。通过线上视频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索农村美育教育发展现状,探索美育扶贫。
深入探索农村美育教育,扶贫更扶志,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而美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则在农村。农村美育教育面临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力量紧缺,家长观念落后等困境,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美育教育便是扶志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农村美育教育当前的困境和乡村振兴的需要、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调研团队了解到曲靖市天籁丝韵艺术中心已经对口大坡土桥小学展开多年的美育支教扶贫,与政协委员陈兴彪先生取得联系,对民间力量促进美育扶贫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图为环宇葫芦丝巴乌艺术学校的美育支教活动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践行美育扶贫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亦丰富多彩,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而葫芦丝、巴乌更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省曲靖市政协委员陈兴彪先生既是工程师出身,又在葫芦丝、巴乌等艺术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
受到爱人的影响,陈兴彪先生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着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初心,陈兴彪先生开始寻找专业人士普及葫芦丝、巴乌文化。起初在行业内并不被认可,加之没有专业人士的引荐,起步艰危。后来得到了“中国葫芦丝大王”哏德全老师的支持和教授,每日往返于曲靖和昆明两地,学习葫芦丝、巴乌。陈兴彪先生提到,长期以来农村美育教育薄弱,人才、师资力量匮乏,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孩子较城市孩子难以享受高质量的美育教育。但是如果能够真正动员社会力量,同时获取政府支持,最终才能提高农村孩子受美育教育程度,实现公平美育教育,真正做到乡村振兴。陈兴彪先生将云南特色乐器葫芦丝、巴乌推广到乡村,推广到世界,既培养了文化自信,又实现了乐器的传承,使得民族乐器得到健康长远发展。
图为“相约文明曲靖,共享云岭天籁”民族器乐专场公益音乐节现场
以民间力量,促农村美育扶贫
陈兴彪先生多年来专注于葫芦丝、巴乌领域,经过十八年的沉淀,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申请乐器专利,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对外出访交流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了云南丰富的葫芦丝、巴乌文化。同时,作为政协委员,陈兴彪先生也提到这一身份在与学校对接时能减少不少的阻碍,政协委员作为社会发声的窗口,和其他政协委员联名向政府提出议案。
陈兴彪先生对调研团队的项目表示了肯定,并向我们的项目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陈兴彪先生建议我们找学校、找正规的乡村振兴的协会亦或组织对接试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让政府看到成果并认可,再逐步推广并推出顶层设计,以此吸引更多有资质的机构加入。
图为陈兴彪先生参加政协委员会
美育教育不应该成为富家孩子和城里孩子的特权,农村孩子也应该享有同等权利的美育教育机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民间力量的配合下,能解决农村美育现在的困境,破除学生、家长的错误观念,使得美育教育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传播,我们坚信每一朵苔花都能如牡丹一样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