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吉首大学云上学堂:以教育关爱之名,筑润雅少年之梦
2021年7月,吉首大学“云上学堂”教育关爱实践团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润雅乡,开展以教育关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关爱实践团志愿者们秉承“以心相伴,以爱相守”的理念,呵护着润雅少年的童真、守护着他们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课。邱馨瑶摄
“云上红色记忆”:让我为你讲一个关于23550天前的故事
“同学们,70年前的人们饱受贫困、饥饿之苦,那70年到底有多久呢?大家可能并不理解,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湘西州永顺县润雅乡九年制中学教室内,志愿者李喜磊在黑板前和三、四年级的小朋友们演算着“70年到底有多少天”。
图为“云上红色记忆”课堂。邱馨瑶摄
这是一堂数学课?不,这是李喜磊今天上午的第二节“云上红色记忆”课堂:一个关于贫困、饥饿、关于袁隆平院士潜心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两节课间隔不过十分钟,从第一节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到袁隆平院士“我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禾下乘凉梦”,变换的不止是故事内容,还有他的讲述方式。对小升初同学,他丝丝扣理;对低年级,他引导孩子们代入情景、发挥想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授课内容、方式,因材施教是他三年支教的经验总结。
“云上红色记忆”是李喜磊主动选择的授课主题。作为教育关爱实践团成员,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扶智先要立信,如何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引导其传承红色基因是在支教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之后,他还将为孩子们讲述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和钱学森、屠呦呦、钟南山等功勋模范的先进事迹。
“云上筑梦师”:带你看“山外的世界”
“读高中,上大学”,在吉首大学“云上筑梦师”初中课堂上,志愿者李喜磊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招生报名、入学教育和一对一谈话中,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有些初中生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学习动力,甚至有个别学生存在不想读书、“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初中毕业跟父母一起采莓茶”等想法。支教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真正所需,为此,李喜磊决定改变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临时开设“云上筑梦师”课程。他为学生们播放了吉首大学制作的视频《爱我中华》《不忘初心》和共青团中央制作发布的《人间最美是学堂》,通过展示校园风景、校园特色,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其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我希望我的这堂课,能让大家心中原本的‘毕业了,去打工’、‘毕业了,采莓茶’,变成‘读高中,上大学’,这也是我这堂课的意义所在,也是我的价值所在。祝福你们读好高中,上好大学,过好生活。”情至深处,李喜磊动情地说道。
图为“云上筑梦师”课堂。郭家民摄
“云上植物标本”:植物标本凝聚美丽中国
“老师,别担心,我奶奶后来还夸了我。”在“云上植物标本”课上,小朋友正一脸骄傲地向志愿者展示着自己做的凤仙花标本。
原来,为了完成采摘植物的小作业、制作出好看的标本,他偷摘了奶奶心爱的凤仙花。起初,奶奶大发雷霆,但当奶奶得知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奶奶高兴地鼓励他在花圃里选择更多好看的花草。课堂上,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剪出一簇蔟漂亮的叶芽,拼出漂亮的图案,有的孩子还充分发挥了创造力,用不同种类、颜色的植物和自己制作的小折纸装饰标本——12岁的彭靖茜将家里的白羽鸡鸡毛粘贴到了标本上,格外漂亮。
除制作植物标本外,志愿者们还开展了植物基本知识科普,积极与孩子们互动,培养他们对植物、对科学、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树立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图为“云上植物标本”课堂。邱馨瑶摄
吉首大学“云上学堂”教育关爱实践团的到来,为润雅的孩子们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视野。欢声笑语中,志愿者与孩子们成为了知心朋友,他们聊着外面的世界、千奇百怪的理想、向往的生活、遥远的未来,志愿者们把孩子们不知道的、感兴趣的事情讲给他们听,把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信、自强、爱党、爱国等正能量传递给他们,用真情呵护着他们成长、成才,用温暖陪伴着少年们追梦、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