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桂林理工大学:促乡村振兴,做推普先锋
为全面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榴籽社会实践团于7月12日前往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红岩村产业振兴发展情况
桂林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首先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调研红岩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情况。队员们对红岩村村支书朱书记、红岩村民宿老板、红岩村村民等不同对象进行了深入交流,切实掌握红岩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的变化、现状和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访谈实践团了解到,红岩村跳出了“种柿子-卖柿子”的传统农业模式,依托柿子种植业,结合瑶族自治县的民族特色优势打造月柿节,发展乡村旅游业,已经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了旅游富民。但是红岩村仍然存在旅游淡季村民收入较少的问题,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旅游淡季的增收问题是关键。村支书表示,红岩村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与决策,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还需要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
实践团成员访谈红岩村村支书
入户开展普通话调研和宣传普及活动
桂林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为顺利推进问卷调查和政策宣传普及活动,提前制定了普通话推广现状的调研问卷、制作了普通话推广政策的宣传资料、准备了趣味推普的小游戏和奖品。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实践团分小组满怀热情和信心走进了红岩村村民家里开展问卷调查和宣传普及活动。面对高龄老人,实践团队员逐题逐题进行提问,以完成调查问卷;面对内向害羞的小朋友,实践团队员用亲切和细心带动他们加入趣味绕口令的挑战中,鼓励他们大声、清晰地朗诵绕口令,在纠正不正确发音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面对不愿意填写问卷的村民,队员们耐心解释活动的目的和初衷,在交流中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政策传递给他们。在初步的调研和走访中实践团发现,因为旅游业的发展,红岩村村民普通话的使用率有较高的提升,但是日常生活中仍然以方言为主,普通话的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红岩村村民普遍认为普通话推广极具必要性,是普通话让他们能够与各地游客进行沟通、分享种植经验,他们希望自己及子孙后代能够说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实践团成员入户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
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语言文化活动
红岩村瑶族特色风雨桥是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也是当地村民集中售卖特产的场所。实践团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主题,选择在红岩村瑶族特色风雨桥开展红色歌曲演唱、民族才艺展演等活动。实践团集体合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希望用歌声将铭记党恩、永远跟党走才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念传递给村民。同时,实践团的成员发挥民族特色和优势表演了藏族舞蹈“锅庄舞”和侗族大歌《蝉之歌》,希望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同时,引导当地瑶族、壮族、汉族等不同民族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团结力量。
实践团藏族学生表演锅庄舞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充分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明白了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同时,实践团成员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将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为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