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手牵小手,共同拿起消费者的武器
为帮助学生增强未成年人消费维权意识,形成良好消费习惯,并进一步促进良好社会风气,8月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黄冈市黄梅县浔梅社会实践队为黄梅县2021年暑期“希望家园”活动中对所在的西河桥社区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消费者维权意识培养的课堂。
图为同学们在观看PPT并认真听老师讲解关于“3·15”晚会的知识
维权意识很朦胧,纷纷冒出小问号
提起“3·15”晚会,很多同学对这个一年一度的公益晚会表现出一脸茫然,满是疑惑。本着兴趣引领学习的想法,以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出发点,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今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从心开始”的央视“3·15”晚会中曝光的九类问题,包括有360搜索医药广告造假、商户私自收集用户人脸信息等令人防不胜防新情况出现,“你们有没有在自己或者看到过手机上一些讨厌的广告,他不停提醒你清理垃圾,结果一点,就是下载了软件”,问题一抛出,同学们开始讨论自己见过的类似的情况。
当志愿者老师问到这些不法行为是如何侵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并且侵犯的是哪些权益时,班级就陷入一片安静。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力,但对问题的认识只是浮于表面,对于消费者权益等知识了解相对较少,甚至连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也不甚了解。因此当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时,“你觉得什么情况算侵犯我们的权益呢”“买到假货!”“吃了拉肚子!”,提到这个课堂气氛才再次活跃起来。对于真假货的辨别,授课中志愿者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进行放大、对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仔细进行辨别,同学们表现得相当热情,“那两个字之间多了一个横!”“那个字不是‘雷’应该是‘雪’!”回答声音此起彼伏,但是当谈到“如何维权”时,原本激烈讨论的同学们就再次安静了下来。
学习维权新知识,同学积极答问题
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顽疾”非一日形成,要解决也非一日之功,需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畅通投诉渠道等多个维度入手,标本兼治。面对如何维权的科普知识,同学们睁大眼睛,听得相当认真。其中列举出的维权成功的例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表现出受到鼓舞,感到很有成就感,“找老板协商!”“打12315!“有同学如是说。当然,消费者能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代表可以滥用这样的权利,消费者保护规则必然是好的出发点,而那些利用规则不正当牟利的人也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图为同学们在和老师进行情景模拟,学生扮演消费者买到劣质产品向扮演零售商的老师维权
情景模拟维权境,感受维权新体验
与以往的科普课堂不同的是,此节课堂的后半部分采取了情景模拟、直观体验的形式。针对如何找老板维权,设置买到劣质笔芯特的特定剧情,让孩子充当顾客,身处其中去体验如何合理地交流,维护自己正当的消费者权益,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后果和感受。当志愿者老师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应该怎么向零售商表达自己的诉求时,孩子们有的说到退钱,有的说到让老板赔三倍的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思考。接着,志愿者老师又设置了老板不同态度的处理方法,向同学们介绍了语言表达时的注意事项。孩子们都十分兴奋的表达了自己表达的版本。在情境模拟时,上台的孩子们没有丝毫怯场,其中梅同学的表现很冷静,语言表达过程中合理地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和要求,其他孩子们也都被带入了情景;没有上台的孩子们也都安静地看着老师和同学的表演,模拟结束后他们还会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没有上台参与的同学们在课程结束后仍意犹未尽,跟老师分享看到别的同学模拟情景的感受,明白了怎么用正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图为同学们在课下跟老师交流情景模拟的感受
大手牵小手,学习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培养依法维权意识,这是未成年人的必修课。消费维权意识培养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们与志愿者老师“小手”拉动“大手”,共同拿起消费者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让孩子维权带动了家庭维权,当若干个家庭维权,带动全社会形成维权联动效应,在全社会营造有理有节、人人共守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