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是历史的缩影,而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去践行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曾经的鲁迅先生,走了大多数人没有走的路。近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乡村振兴实践团就发挥了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走进濯水古镇,向居民及游客传递垃圾分类理念知识,开展环保相关问题的宣传活动。他们坚信,路是有人走出来的,乡村实行垃圾分类有难度,但只要大家一起去奋斗、去实践,通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图为濯水古镇里具有年代感和厚重感的城门古建筑
濯水古镇坐落于重庆黔江,作为当地具有代表力之一的5A级景区,是一个依山傍水修建而成的具有土家族吊脚楼风格的千年古镇。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更是承载着巴蜀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
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的大力支持,古镇城镇化的加快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亮点越来越突出,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虽然濯水古镇现还未没有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污染,在古镇上随处可见的浓浓烟火气,但在发展过程中古镇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成为居民和游客关注的一个问题点,其中环境卫生和水质保护尤为凸显。新时代发展下的古镇传承脉路,不仅仅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要考虑传承过程中古镇的健康发展。
对此,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古镇,首先来到了社区服务站,通过与社区负责人徐书记交流,他热情地接待并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当地环保情况,“目前垃圾分类在乡镇还没有具体实施,但古镇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卫生的维护,当然这个既需要游客和居民用文明行为来践行,古镇的运营管理方面也要配套跟进。”据悉,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积极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实践团正在与濯水社区负责人徐书记交流了解古镇附近环保实施情况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走街串巷,通过对景区及周围社区垃圾分类知晓度及参与情况进行调研,其调研对象覆盖各行各业,如环卫工人、餐饮行业人员、商户、药店工作人员等,从中了解到如今当地乡镇垃圾分类现状。当地居民反映,大家基本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垃圾要及时入桶等,但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在垃圾处理方面主要是采用混合处理。然后通过垃圾总站的垃圾车来进行统一回收,最后由垃圾总站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主要的垃圾分类,这样很大程度上就增大了垃圾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景区内设置的仅有“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垃圾桶。而且这两类垃圾桶由于常年失修和保养维护,大部分垃圾箱都出现了损坏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垃圾箱的使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将调研情况反映到社区服务站,建议在垃圾桶的放置上还可以优化,在居民区增设厨余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尤其是有害垃圾与厨余垃圾的投放问题。这两类都是居民最为薄弱的地方,是重中之重。然后就是景区类的垃圾箱的维护与保养问题,定时安排人员对垃圾箱进行检查,确保垃圾箱的正常使用。
最后实践团成员还将垃圾分类宣传册分发给大家,让大家更加具体形象的了解到垃圾分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古镇内餐饮店家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旋律下,古镇文化传承现不应仅仅满足于旅游观光模式,而是应该在本身文化渲染的基础上,注重强调生态平衡。诚然,环保宣传不仅仅是唤醒当地居民和游客掌握初浅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的实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更需要大家身体力行。建设文化古镇、美丽古镇、绿色古镇需要靠你、靠我、靠大家。让古镇文化的传承更加贴近自然,贴近人文生态,开启古镇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