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众解除病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政府从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为改善非洲当地医疗条件提供了重要支持。陕西省自1971年始,截至2020年,已先后向苏丹派遣了35批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834.47万人次,救治住院患者40.90万人次,完成手术24.28万例。
2019年10月,中国(陕西)第35批援苏丹医疗队远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工作,直到2020年10月结束返回。这支队伍由来自陕西省的42名医疗队员组成。在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压力下,他们不负重托,坚持完成了援外医疗工作,为巩固两国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我们有幸采访的对象是这支医疗队的一名针灸科医生——郑喜医生,目前在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工作。8月24日下午两点整,郑医生准时来到了我们的会议间。
图为实践队员对郑医生进行线上采访
艰苦条件:“一下飞机就特别震撼”
中国(陕西)第35批援苏丹医疗队主要在当地三个医疗点对应的三家医院开展援助工作,这三家医院分别在苏丹的首都恩图曼,以及阿布欧舍和达马津。
谈及援助地区的环境,郑医生表示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是抵苏后现实情形与想象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就比如在马路上随便放了一个大水桶,大水桶上会绑一个绳子,绳子下面绑一个玻璃杯,把玻璃杯放到水桶上面,谁想喝水了谁就拿那个杯子舀上一杯水,就是这样的环境。”
图为当地学校教室
当地的医疗条件同样是不容乐观的:一是医疗设施不健全,郑医生提到,恩图曼只有一家隔离医院,而隔离医院也只有一间ICU病房,这间ICU病房里仅有三张病床,病房内设施甚至不如国内的普通病房;二是医疗操作不规范,例如手术消毒远远达不到国内医疗标准,医院也没有完整的就诊流程体系;三是许多疾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一些轻症病人拖到病情十分严重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郑医生的同事曾经接诊过一名年幼的目噬细胞瘤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患者眼睛上的肉瘤已经长到了成人拳头大小。在中国已经被消灭的疟疾却在当地非常普遍,部分病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医院去打针已经成了常态。
郑医生还回忆道,在接诊过程中遇到过一种疾病,症状是病人身上会长黄豆大小的白斑,当时郑医生没有立即想到是什么病,后来才反应过来这是“蝇蛆病”,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卫生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国内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病例。郑医生不禁感慨道:“对比之下,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这么强大很不容易,原来真的有很多的人在替咱们负重前行。”
图为候诊中的当地居民
援苏日常:“咱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别人也会来帮助咱们”
医疗队的日常接诊对象一是当地民众,二是华资机构的人员和当地中国留学生。苏丹的医疗收费对于在外华人来说也是非常高的,平时看病也并不容易,郑医生提到接诊过一名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腰疼得非常厉害,但是也没有得到有效医治,而大使馆的条件在苏丹是相对较好的了,更不用说大多数普通民众看病的艰难了。
医疗队也为苏丹带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对当地人进行了一些知识普及和专业培训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最基本的卫生习惯开始,为当地医疗进步做出贡献。例如在此次援助活动中,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一起合作,在当地成功实现了无痛分娩。苏丹是伊斯兰国家,许多女性十几岁就要结婚生子,去妇产科就诊人数众多,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医生通过一点一滴的技术渗透努力帮助她们改善医疗体验。
图为新生儿出生
也正因如此,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当地民众对医疗队的态度十分热情友好。在援助期间,医疗队成员有时会遇到一些语言、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求助当地居民,他们都会非常耐心地帮忙解决。郑医生也提到了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在中国刚发生疫情的时候,苏丹还没有疫情,有一位苏丹的老人知晓此事后,在晚上七八点拿着当地的“苏药”来到医疗队的驻地,说这是他们当地的药材,可以防治新冠。“咱们在不断的帮助别人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别人也会想到来帮助咱们。”
图为郑医生与当地居民的合影
抗击疫情:“这个时候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特别骄傲”
第35批医疗队援助期间正遭遇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援助工作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在祖国的支持下,医疗队顶住了压力,在当地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抗疫工作。
从国内出现疫情到苏丹发现第一个确诊病例之间间隔了1-2个月的时间,医疗队也预判到了国外的疫情可能会比国内更严重,因此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购置了隔离服、口罩和其他消毒设施。在积极进行自我防护的同时,医疗队也心系祖国疫情,在当地采购了防疫物资寄回国内,支持了国内抗疫。在物资保障方面,国家给予了医疗队非常强大的后方支持,在第一时间将充足的防疫物品、药品运送达救援队,因此在疫情爆发之后,医疗队物资十分丰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有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医疗队的抗疫工作也有序开展起来。一方面,医疗队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抗疫知识普及工作。受当地卫生部门的邀请,医疗队在苏丹国家电视台、二十四小时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持续开展宣传工作,呼吁民众一定要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注意房间的通风等。医疗队也为当地的华资机构、留学生、维和部队等人员进行了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医疗队还协助当地医院开展防控工作,一是为医护人员普及专业人员的防控知识,二是帮助医院建立了分诊制度,三是制定定点医院接诊流程和政策,即如果有发热或感染新冠的病人,如何在普通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等。在此次疫情中,医疗队也承担了当地确诊中资机构职工和在苏的留学生新冠病例的救治工作,在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这几位病例的恢复情况良好。此外,医疗队也协助中国驻苏大使馆开展了疫情防控的工作,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在苏丹的第36批援苏医疗队也承担了疫苗接种的相关事宜。
图为医疗队向当地民众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现场
图为郑医生接受苏丹国家电视台有关疫情防控的采访现场
中医传播:“希望日后能够多在克服语言障碍上下功夫”
郑医生是一名针灸科医生,此次援助活动中也为病人提供针灸、火罐等中医治疗。郑医生表示,在援助活动中,中医和西医各有特色,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但是如果要对外推广中医治疗,还需扫清语言沟通的障碍。
郑医生表示,中医非常适合在苏丹等非洲国家推广。一是在援助活动中,对于部分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更加简单方便。例如常见的腰腿痛、颈椎病、胃炎等,使用针灸和火罐就能快速见效,在偏远地区进行义诊时也不需要携带很多设备。在疫情中,医疗队也赠与了当地民众许多中医香囊,通过标准的药物香囊处理,不需要外服,也可以达到预防效果,不会受太多外部条件限制,很受当地民众喜欢。其次,针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中医疗法更有针对性,例如当地饮食结构中糖的摄入较高,所以风湿病和面瘫的病人也非常多,而针灸本来就是针对这类疾病的优秀治疗手段,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图为郑医生为病人进行火罐治疗
图为郑医生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
当地民众非常认可中医,无论是医疗队到乡下义诊,还是在医疗点正常接诊,都有很多病人慕名而来。甚至有的病人一大早就从很远的地方到达接诊点,一直等到下午两三点才能接受到针灸治疗。
然而,郑医生也提出,虽然非洲地区对中医的接受度极高,但确实对于针灸、拔罐这类物理疗法也存在一定的疑虑,问题在于语言沟通存在较大的障碍。例如中医中的术语“脾湿”,直接翻译过去可能就会变成“脾脏是湿的”,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当病患不能理解的时候,医生们也需要借助其他表述、甚至一些肢体语言来说服病人。此次援助活动中有3名翻译人员,但在翻译中医用语的过程中也存有一些困难。如果能够将中医中的专业用语系统地整理成英语、阿拉伯语,对于中医的推广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未来希冀:“我们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未来可期”
谈到近年援苏医疗工作的变化,郑医生提到以往工作重点更多地是获得当地民众的信任,而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将国内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传播出去。“我们现在去的都是已经改好的驻地,想的是具体工作怎么开展;而早期队员可能还要面临蚊虫叮咬、用电用水这种杂七杂八的生活问题。现在中国医生在苏丹威望很高,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们已经给我们开拓了很好的医疗环境,病人愿意相信我们,愿意来找中国医生看病,这是我们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前辈做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对于之后医疗队的希冀,郑医生提出,仍要坚守住医者本心,在医疗技术上做到过硬、在传播优良技术的思路上多钻研;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提升语言能力,需要大胆沟通表达,在日常中多加练习。
图为中央电视台报道医疗队工作进展
采访工作到此结束。在与郑医生的对话中,我们切实了解了援外医疗工作的不易与艰辛,也深刻感受到了她对援外医疗工作的真挚与热情。鲁迅先生有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中国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也正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