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
它不但跨越五干年历史,贯通多种艺术门类,而且“兼具历史意识、哲理深度、艺术敏感,还颇有美文气质”,这是骆玉明对于《美的历程》艺术的高度评价。
初识这本书是在大一下学期的设计概论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它。课后我便去读书馆找到了这本书,摸着泛黄破损的书页,我一头扎进了这部华夏的美学史中。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带我们走进了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魑魅魍魉的青铜纹饰;从理性精神的先秦,到浪漫主义的楚汉;从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我分明能从李泽厚先生的描写中感触到华夏美的历史。
李先生以他哲学家优美、锐利、精确的文笔,仅十几万字就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初读这本书时,由于我的美学、哲学思想都很难跟上李老的脚步,所以我是非常吃力的。或许有人会说,这种书有什么用?又不能带来什么好处?读起来又吃力?真的是吃力不讨好。说句实话,如果用这种功利化的思维去看的话,这种书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这种书的思想高度,与功利思维的思想高度,不在一级上,不知比功利思维高出多少,就好比连饭都吃不饱,你和他谈怎样做出美味的佳肴,根本就没什么可说的。正是这种没有用,反而有大用,叫做“无用之用”,她滋养着你的灵魂,使你的思路变得开阔、清晰,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李泽厚先生在对谈的最后部分说道:“物质贫困的问题,虽然也难解决,也还可以解决。如果是精神贫困的问题,大概就真是更麻烦了。”这或许就是李老写这本书的初衷。在大众的审美里大部分的美学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了死板的东西;并且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最最重要的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已经将这份刻在血液里的华夏美学所淡淡遗忘。这“破碎”“僵硬”“古板”“遗忘”的美学无法满足李老对华夏美学的热爱,于是这部《美的历程》便诞生了。
我学的是设计,似乎在我日常的学习中,西方美学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学习透视、三原色…….就连我们高考也是学习色彩、素描。似乎那些中国传统美术已经慢慢淡出我们视野,变得不再流行。在专业分流时,大家挤破脑袋想去学视传、环艺,留在陶艺和漆艺的寥寥无几。毕业的学姐学长也直言:“在陶艺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痛心的一句话,曾经让我们分外骄傲的技艺变成了一个冷门的“手艺”,这又未尝不是一种嘲讽呢?
蒋勋先生曾问:你在《美的历程》最后一句留下这样的结尾:“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经过政治的压力,又将面临新的商业化危机,你对这个民族的“美的历程”还是充满信心吗?
李泽厚先生答: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
忆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明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中华之美,悠悠几千载,从未断绝。
“俱往矣,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我们对于美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而已。
(供稿人:美术学院 钱启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