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双巧手“剪、绣”张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7月15日,西北民族大学赴河西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志愿服务小分队抵达张掖市甘州区。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河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小分队调查实践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的刺绣和剪纸项目。
这次学习让我收获丰多。在寻找河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感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之雄厚以及文化底蕴之丰厚。当我到达实践地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时,传承人彬彬有礼的举止和翩翩风度也着实令我敬佩。
从非遗传承人贠燕琴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刺绣的过程,深刻体会到艺术都是相通的。这让身为美术生的我联想到绘画也是如此。贠老师的刺绣作品是将传统工艺与张掖的特色相结合起来,通过纯手工刺绣形式来表现现代时尚概念,集文化内涵、手工温度、艺术品味、生活美学、实用舒适于一体。
我认为好的刺绣作品不仅仅是用线和布料制作成的工艺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刺绣技艺的载体。老师通过创意设计将张掖的特色元素“张掖七彩丹霞”与刺绣技艺相结合,依托多样化的服装、饰品、装饰品等创意产品,将产品活化,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由传统手工艺制造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让我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
此外,我们从剪纸记忆非遗传承人杨晓霞老师那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的剪纸项目。从传承人杨老师讲话中知道她是受其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从小酷爱剪纸。并创作了具有张掖特色的“甘州八景”系列等剪纸作品,剪纸元素活灵活现,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张掖特色都跃然于纸上。
通过杨老师的讲解和与她的沟通交流,我深刻体会到杨老师的剪纸摆脱了民俗实用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现代剪纸艺术。只有将传承型民间剪纸与创新型现代剪纸这两个概念明显区分开,才能体现出剪纸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
她们的奇思妙手,颠覆了我原来对剪纸和刺绣的肤浅想象与刻板印象,给古老的剪纸和刺绣艺术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年轻风尚!她们把剪纸和刺绣的艺术元素、灵魂注入到诸多跨界美物、文创作品中……让它们更有美学气质,富有想象力与原创性!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我们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这次学习经历也让我感受民间艺术之美,美学理论方面不仅得到梳理提升,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我了解到了我们国家的非遗有多么的令人震撼,同时也培养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明白了传承与创新是推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这些都是在贠老师和杨老师的作品和讲解中全面体现的。我想,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民,创造出如此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们,并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行列中来!
图为小分队成员了解刺绣过程。刘秋然 摄
图为杨老师给小分队成员讲解剪纸作品。刘秋然 摄
图为小分队成员与两位传承人合影。刘秋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