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基层,共助农产品品牌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河海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基层,共助农产品品牌发展

2021-08-30 20:10

来源:河海大学 李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河海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基层,共助农产品品牌发展

2021年7月18日,河海大学农产品品牌实践团在六堡农家茶协会会长黎坚斌会长的带领下,赴梧州市六堡镇,深入贯彻202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安排,开展以“梧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入选进“广西好嘢”的梧州六堡茶这一公用品牌,进入到六堡茶发源地六堡镇,通过参观茶厂、走访茶园、采访国家非遗传承人韦洁群等形式,深入到基层群体,以群众视角完善实践报告,推动梧州市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古今交融——生产顺应时势的六堡茶品

上午,实践团在黎坚斌会长的伴同下,驾车驶至茗山茶厂。在茶厂参观过程中,黎会长向实践团讲述了自己与六堡茶的渊源,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后,开创了自己的六堡茶业,创办了茗山茶厂。经介绍,实践团得知,茗山和芦荻两六堡茶品牌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注册成立,茗山茶厂于2013年背倚芦荻山建成,并在山上开发超200亩六堡茶茶地,做到并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

除此之外,黎会长就数字经济背景下茶厂的茶产品销售问题与实践团谈到,网络化现代化作为时代的浪潮,数字经济既为梧州六堡茶的品牌建设带来了机遇,又给六堡茶产品的标准化质量和体验化营销管理带来了挑战,作为六堡茶叶生产商的领军者,茗山茶厂身处其中难以做到独善其身。目前大部分通过网络销售的是低端茶种,为了避免出现茶产品在运输过程种的损耗以及茶达不到客户期望的问题,绝大部分企业选择了让客户首先通过互联网了解六堡茶产品,随后进行线下的体验,通过到达品牌的门店的品尝鉴赏,向厂家提供订单从而达成交易的销售方式。

  图为实践团与黎坚斌会长进行访谈。


进入茶园,黎坚斌会长着重介绍了茶园所采用的捕虫灯和补虫板,以克服害虫带来的困扰,确保原料的绿色健康。据了解,早在2017年袁隆平先生曾巡访至茗山茶厂,并为其题字“六堡有芦荻,茗山出名茶”。这便是对茗山茶厂厂下茶品品质的认可。

  图为黎坚斌会长介绍高科技太阳能捕虫灯。


心兜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心开始从事六堡茶事业,终达成“六堡有芦荻,茗山出名茶”的成就,茗山茶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形成遐迩闻名的茗山和芦荻商标品牌,产出口碑载道的茶产品。

古技传承——守护内心深处的一缕茶香

下午,经黎坚斌会长引见,河海大学农产品品牌实践团得以前往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拜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

在茶厂之外,实践团注意到了茶厂前布置有18个灶炉子,经黎坚斌会长介绍,实践团得知该场地为历年传统制法炒茶比赛举办场地;同时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黑石山茶厂也是茶叶生产与加工的校外实训基地。也许,这便是坚持古法制茶者的初心所在,将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下去,一方面通过主办古技制茶比赛,让杰出的古法制茶者为人所见、为人所知;另一方面通过与校方合作,唤起青年群体对六堡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为会长向实践团介绍比赛茶灶用地。


进厂之后,实践团拜见韦洁群于茶厂支部委员会的工作室中。初见韦洁群女士,只见她身着唐装衣饰,面露慈祥,如同所饮农家茶一般,品出一缕槟榔香。虽然如今传统制茶方法已逐渐被冰冷的制茶机器所取代,但是韦洁群女士仍初心不改,坚持传统的手工制茶,从她身上实践团看到了老一辈人对传统工艺的那份坚守。访谈在韦洁群女士现身说法讲授六堡茶制茶的16道工艺中结束。

图为实践团采访非遗传承人韦洁群和黑石山茶厂经理倪超帆。

 

从花季少女到花甲之年,四十年如一日坚持古法制茶,在如今传统技艺逐渐被冰冷机器代替的时代,在当下聒噪的茶商市场,韦洁群女士秉持初心,似一股清泉,让六堡农家茶的本味缓缓流淌于人们心中。

图为实践团与韦洁群在黑石山茶厂合影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