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我扬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化身大山里的“天使”
支教助学、校园宣讲、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暑假伊始,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园丹同学就一直扎根在贵州德江县的大山里,致力于将国家的助学温暖送进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


王园丹出生在德江县青龙镇,从小在德江长大,她品学兼优,一直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共产党是真心为咱老百姓着想啊”,村子里的老人们常常聚在一起,一边感慨脱贫攻坚的伟业,一边赞叹党的好政策和当下的幸福生活,从小耳濡目染的王园丹,内心深处逐渐萌生出一颗红色初心。2020年王园丹参加高考,取得了全县第13名的好成绩,并如愿以偿的选择了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续写着她与党的故事。
入学之初,在学校老师的关心下,王园丹受到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资助,并加入了扬州大学伯藜学社,陶欣伯先生“助学创业,利己达人”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她。今年暑期,她主动报名了扬州大学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活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正如扬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王华老师所言,“43名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就是43面旗帜,有旗帜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的温暖”。自此,她从扬州回到家乡贵州,开启了她的践行红色初心之路,支教、宣讲、走访,无一不是新时代“马院人”责任与担当的最好诠释。
在支教课程开展之前,王园丹和团队的其他支教老师了解到当地学生缺少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为此他们特地设置了针对性的课程。恰逢建党百年,她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了建党百年主题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党史课等。精彩纷呈的党史教育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一句“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好党员”,稚嫩的宣言中宛然一颗颗红色初心的种子已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虽然这里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好学精神却是无比充盈。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女生英语口语发音不是很好,她一下课就跑来我身边,积极询问,这让我深受触动。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再辛苦都觉得很值得。”王园丹说。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了解到国家的资助政策,打消读书的经济顾虑,在支教之余,王园丹还带领团队成员们走访了30多户人家,回到母校进行校园宣讲两次。提到走访的经历,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心中逐渐坚定的求学信念。王园丹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家里兄弟姊妹多,紧张的经济条件下,他们还要喂养猪和鸡鸭等家禽来减轻家庭负担,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陷入“想上但无法上”的窘境。
面对这种状况,王园丹往往会以自己为例,用亲切的家乡话,向家长和孩子们普及国家的各种助学政策。“本来还在为我家孩子上大学的事情发愁,这些大学生们把国家的资助政策说得清清楚楚,我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很感谢这群小‘天使’”当地村民感慨地说道。
王园丹还告诉记者,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努力,从小学到高中,国家的助学政策已经被送进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怀也深深温暖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无论我走多远,终究是要回到大山里去的。今年的暑期活动只是我回报家乡计划的一部分,我已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里,我会努力向着优秀共产党员的方向发展,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待毕业归来,建设大山!”王园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