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村,大格局,为“海上花园”交出完美答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小乡村,大格局,为“海上花园”交出完美答卷

2021-09-16 18:39

来源:浙江大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二十年前,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下社村还是一个破旧的村庄,村民大量外流,养殖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谨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洞头“建设海上花园”的嘱托,下社村的村领导班子紧跟党中央步伐,为人民办实事,通过制度革新、数字化管理、考核激励等手段,把下社村建设成了“未来乡村”的模板,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党建样板村等区级以上荣誉30多项,2021年在建党百年大庆荣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728日下午,浙江大学丹阳青溪学园“寻访海上花园,赓续海霞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了洞头区霓屿岛下社村,采访下社村党支部书记沈上法,找寻美丽乡村建设的秘诀。

下社村荣获洞头区乡村振兴五星级示范村奖杯  林陶然摄


一点一滴办实事  一心一意谋幸福

在暮色降临之时,村里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下社村党支部书记沈上法得空接受实践团的采访。尽管已经是下班时间,谈起为村民服务,沈书记依然精神抖擞。从村民口中一穷二白的“洞头西藏”村貌,到游客如织的“三园下社”,离不开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村领导班子。通过“百姓议事会”“乡贤座谈会”“书记听你说”等多种线上线下渠道,党支部了解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多年来,历届班子都秉持着“群众急什么,村里就干什么”的目标,坚持多年为群众办几件有意义的民生实事项目。停车场、篮球场、龙屿公园,村庄里的设施逐渐完善。

17年间,我们通过实施四大工程,让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沈书记自豪地介绍说。第一项是修整村庄道路,“以前的路坑坑洼洼,现在柏油马路弄起来”;第二项是整治通信路线,本来蜘蛛网一般的电线重新规划改造;第三项是装修村口门面,从南北两条窗口进行改造、提升;第四项是美化房前屋后,铺设大理石、种植绿化,在一点一滴细节的提升之中,下社村焕然一新,七彩壁画遍布大街小巷,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积极服务村民的同时,下社村推行“按需三定、三比促干、三晒点赞”机制,实行“定项目、定人员、定时限”落实,过程中开展“项目完成度、村民参与度、群众满意度”等“三个度”的比拼,事前亮晒项目表决心、事中亮晒进度强监督、事后亮晒结果聚合力的三个阶段的项目亮晒,来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凝聚起干群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这些年来,沈书记为群众办事尽心尽力,在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对于村干部如何才能治好村,沈书记也有自己的心得,首先文化是基础,村干部必须懂得一些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村干部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创新精神,理解政策要有前瞻性,只有走在前列才能成为试点,促进全村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以村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沈上法书记接受实践团同学采访  林陶然摄

 

党建引领新发展  “五治融合”促和谐

除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之外,沈书记提到,下社村获得众多荣誉的关键是党建引领。党建引领结合“德治、法治、自治、贤治、智治”的治村理念,是下社村多年来形成的特有的治村“密码”。

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一是思想引领,提升全体村民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通过德治、法治、自治和贤治,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下设村通过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推行德治理念。子辈给长辈敬茶、献花、洗脚等,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也为下一代提供了榜样。在法治方面,下社村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也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做到遵纪守法,知法懂法。自治指的是村民自治。下社村实行红黑榜管理,每个月组织党员、村民代表以及有威望的老干部去到各家各户巡查打分。贤治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乡贤的作用,借助乡贤的力量进行乡村治理和发展乡村经济。比如村庄的改造需要乡贤带头,沈书记提到,村民都是相对质朴和保守的,对于乡村的改造总是存在一定的抗拒。如果有乡贤带头,村民看到了成果,也会支持领导干部,全村一起努力才能建设更好的乡村。另外,下社村聘请了一些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根据下社村的实际情况,把遵纪守法、讲文明等等编入三字语当中,形成下社村独特的文明口号,时时刻刻提醒村民注意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

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克服困难、顽强进取。三个“四五”机制是换届后村班子推出的新制度,党员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党员要带头当好管理员、监督员、评议员、服务员四个身份,做好访家事、解难事、评好事、议真事、做小事五个事务。党员履行“四员五事”,才能更好地推进“四会五议”民主流程和提升“四讲五爱”村民道德素养。

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三是要求村委领导干部认真谋划全村的发展战略、路径和重点。“眼光放远、超前谋划”,这是沈书记的治村经验。紧跟党中央和省委的规划,下社村在全国的村庄中率先发展数字化治理,推出村中重点路段安装监控、空巢老人家中安装联网的烟雾感应器,残疾人家中安装可视化电话机等惠民设施,形成了“智治”理念。

村干部的领导和党员的示范形成了党建引领,同时乡贤的表率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造就了下社村的文明与富裕。

 

数字春风入下设  智慧云端助村振兴

“一个村庄的管理完全依赖人力已经落伍了,现代村庄的治理必须通过智慧管理。”近几年来,下社村率先推进农村数字化改革,让数字化的春风吹进村民家中。针对乡村村民垃圾分类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下社村从“垃圾二分类”开始做起,逐步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分类意识。考虑到村民对于垃圾分类不那么熟悉,下社村多次会议。“我们走访各户人家进行宣传讲解,通过妇联组织带动妇女老人家,一户一户引导,统一群众思想。”为了核实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情况,村领导班子给每家每户定制二维码垃圾袋,数字化管理使扔垃圾实名化,责任到户。同时,村干部通过值班和监控长期监督村民的垃圾投放是否规范,终于使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云上下社”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是下社村数字化治理的重大创举。配套村里处处有的二维码,在平台上,村中事务皆能“码上公开”,智慧党建、阳光三务等系统方便村民了解村党支部和自委会的履职情况,智能垃圾桶、呼叫系统等项目推进了卫生治理,守护了村民的人身安全,不仅让在村的村民更好地参与乡村建设,也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了解到了家乡建设的动向,与村庄紧紧相连。

乡村振兴需要像沈书记这样的基层干部,也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努力,更需要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在建党百年之际,洞头下社村为“建设海上花园”交出了优秀的答卷,也为全国乡村振兴做了一个好榜样。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未来能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乡村振兴、国家发展进步献出一份力。

实践团与下社村沈上法书记合影  林陶然摄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