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新活力,乡村振兴焕新颜
“青藏之眼,绿色天祝”。2021年7月22日上午,西北民族大学赴武威市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小分队深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实地调研。在乡村振兴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背景下,队员们以党建为核心,从德吉新村的组织建设、产业建设、乡风建设、生态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松山镇德吉新村是天祝县实施南阳山片生态移民工程新建的生态移民安置点。2014年开始,松山镇在德吉新村积极探索党建加乡村治理新模式,以健全核心强理论武装更强、党员引领示范强、群众参与根基强、三产融合产业好、德重百家民风好、美丽乡村生态好,四强三好为目标,以党建推动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道路,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可。
组织健全核心强
图为参观德吉新村党建工作室。 孟高凯 摄
德吉新村在组织建设方面应用了党建+乡村治理新模式。在核心工作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六个一主题活动,大力推行农户工作法和一条板凳工作法,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党建工作上,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其党支部包括四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下设两个网格长,与网格员共同负责十八至四十八户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做到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同时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成立产业发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法律援助、矛盾调解五支党员服务队,着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情况早知道、问题早解决、矛盾纠纷早化解,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产融合”产业好
图为参观德吉新村产业园区。 白敬萱 摄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该党支部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力推广“三变”模式和“一户一块田”模式,打造“四个基地”,一是以香菇、赤松茸、金针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以高原藜麦为主的藜麦种植基地;三是以湖羊、甘肃高山细毛羊、白牦牛为代表的特色养殖基地;四是以长寿豆、龙芽菜为代表的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积极动员发展五小产业,强化技能培训,探索推行人才项目,通过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德吉新村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就业的发展格局,游牧民群众的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党建强发展强治理强的良性循环。
德润万家民风好
图为参观法治扶贫内容。 俞俐君 摄
村党支部在大力推进产业兴旺的同时,通过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加强乡村文化扶贫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积极探索推行了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警务室相结合的法律服务模式,普法到人、说法到事、释法到案相结合的普法宣传模式,网格化管理、十户联防、治安户长制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警司调解、行政调解、乡贤调解相结合的矛盾调解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三结合工作法。同时,党支部在村里设立道德红黑榜,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全天候、无遗漏”的法律服务和道德引领,农牧民群众不至于因案因事、因恶习因陋俗致贫返贫,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实现持续增收。
美丽乡村生态好
图为德吉新村油菜花田。武怡玲 摄
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美丽天祝”行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大力实施“美化、绿化、量化”工程,目前村庄建设整齐,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整治农业污染,在发展藜麦、豌豆、舍饲养殖等产业的同时,形成“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产业生态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让乡村人居环境绿了起来、美了起来。2016年该村被评选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2021年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旗帜火红,于今更艳,在党旗的引领下,在党员的带领下,一项项务实举措落地落实,一个个基层党组正以党建新成效汇聚起强大正能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