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中南枕边书语
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书目:《论中国》
作者:亨利·基辛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导语:中国的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使中国领导人能用中国几乎永无尽头的历史让谈判对手产生一种谦恭之心。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
推荐理由: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由巴基斯坦转道,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到访则是一次秘密访问。
基辛格用华丽的辞藻做开场白,他将中国描述为“一片神秘的国土”,这时周恩来总理摆手打断了他,说:“你会发觉,它并不神秘。你熟悉之后,它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神秘了。”
这一次秘访不仅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进程,也为基辛格创作《论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论中国》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基辛格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由于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逐渐以自己的视角,将中国这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国度在一定程度上“去神秘化”,更真实地展现出中国的原貌与色彩。
图片来自网络
初读这本书,我的直观反应便是“叹为观止”。这本书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广。该书记录了四十多年来基辛格与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对话;分析和梳理了中国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的角度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深入解读“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的来龙去脉。
该书十分注重对中国外交思维、文化渊源、精神品格的分析,也以基辛格先生的视角,展现了一些中国著名人士的风采。比如,作者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探索,得出了一些推论:中国十分注重“维稳”的重要作用。书中对于中国外交的探讨,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基辛格先生曾提到,中国外交极重视心理战,体现了“善用兵者,攻心为上”的原则,例如,在中美建交时,中方泰然自若,落落大方,充满了从容与自信。在基辛格先生眼中,周总理极具魅力,温文儒雅,学养深厚,有着理性的政治态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不仅能重温一些历史,也能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该书有许多解读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能客观地看待历史,理性思考。在品味这本书之前,我们只看到了国家领导人在民族生死攸关之际临危不乱,作出了一个个正确的决断,却很难了解到,在治理国家时,毛泽东等领导人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与困难:如何在以革命式任务调动人民积极性与追求平稳之间找到平衡。另外,如果说,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给人以作者在以自己的视角剖析历史之感,那么后半部分则更注重深入解读和分析中美关系,能让我们更加身临其境地思索,深化我们对当前局势的理解。
同时,本书体现出了另一个特别珍贵的特征——“客观”。虽然碍于其特殊的身份,基辛格的确不便于深入分析中美的矛盾与冲突,高屋建瓴地论及两个国家的政策与制度,但基辛格既不吝于对中国使用溢美之词,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体现出作者严密的逻辑辩证思维和客观冷静的态度。在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中,我常常骄傲于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又会为中华民族在某些时刻囿于某些传统观念而难以进步所痛心。
“对于历史的诠释是国家对于记忆的映照。”我们看待历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取决于我们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模式。每种文化都有其优缺点,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因此,我们需要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让思维更全面而客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来看,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和气节,拥有着长远的视角和大局观,因此,我们也能从他国对我国的看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让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路上步步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