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江浅水区调研,助力生态环境治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相思江浅水区调研,助力生态环境治理

2021-08-31 23:57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团委 农欣 涂坤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号召,7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调研团队在广西桂林市雁山区开展“相思江流域浅水区水生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与生境特征”相关调研。

相思江也称良丰江,是漓江的一级支流,全长68千米,流域面积528平方千米,是知名的旅游景点。但随着工业的发展,相思江污染日益严峻,而水生生物群落与生境特征的综合研究属于当前生态研究的热点。为了维持和促进相思江流域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为治理相思江污染贡献青春力量,团队成员对本次调研活动高度重视,决心通过次实践做出一份能科学反映相思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

据查,该项研究方向的研究及记录稀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后,于7月20日确定了调研方案。团队首先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进行预实验,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判断调研方案是否符合预期。但成员们在预实验中发现,由于相思江长度较长,且预设的大部分样点位于未开发的山区,整个团队同时出野的方式并不高效。因此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团队负责人将队伍调整为五五一组:组1负责出野采集数据,组2在实验室鉴定物种和整理数据。为了增强数据的可信度、避免数据的偶然性,调研团队利用GPS工具箱在相思江主流和支流确定了13个数据采集点;为了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团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根据水流量大小、水流速度、水层深度、是否有浅滩等,确定了放置渔网和采集水样的地点,最后使用奥维地图记录其经纬度和海拔。这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调研时,由于捕捉的是浅水区的水生生物,所以团队成员选择的是伞状的地笼,这种地笼能有效捕捉鱼虾蟹和水中大型昆虫,而且其涉及的范围较小,不会有被深水区干扰而导致调研数据有误的风险;调研团队还确定了24时收一次渔网的规则,并为每种物种标号,方便后期检索。在实践当中成员们还发现方案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原定样点是深水区,团队必须在有限条件下沿江寻找浅水区来创设新的样点,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有些原定样点是渔区,为了不打扰当地村民的正常捕捞,团队成员会适当移动样点设置渔网。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检查地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农欣 摄.png

根据分工,组1成员在出发前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竹竿制作了简易的水样采集装置,该装置既可以节省人力,又可以使采集的样品更具有代表性,水样采集后成员们将样本瓶分别编号保存,后期再进行理化性质研究和显微镜观察;然后成员利用网兜等工具打捞河水中浮游植物并用样品瓶保存,使用目测估计法估计可见藻类的生长面积和密度;最后,成员使用专门的捕捉器对底栖生物进行捕捉并采集底泥。出野的任务多而繁重,为了尽快测好数据,团队成员早出晚归,午餐总是简单的水就面包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使用网兜打捞样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农欣 摄.png

采集完样本返校之后,组2成员在实验室进行水生生物、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观察与鉴定记录,他们通过观察生物的特征进行检索从而确定各种鱼、虾、蟹、螺、蚌、昆虫和藻类的科、属、种,还使用显微镜对生物进行了观察,用手机将观察到的物像拍下并上传至调研团队QQ群聊相册中,根据照片进行检索并记录下图片对应的物种,最后将物种与名字一一对应。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底栖生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农欣 摄.png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使用显微镜观察浮游生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农欣 摄.png

在调研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与相思江流域村庄的村民沟通交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答疑解惑。一些村民向团队反应:“不知道为什么经过我们村的这段河水有很多脏东西,流速也很慢”,团队成员则细心向村民解释:“大爷,这河的两岸村民都种了砂糖桔,施用的肥料流进河里,导致河里的藻类大量繁殖,鱼虾蟹很难生活,水质也没有这么好了。”村民们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表示希望相思江能得到更好的治理。

团队进行此次调研,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调查数据,更好地观测相思江流域的水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沿江村民更加了解该流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及相思江流域的水质情况;同时,可以为相思江的的水体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对工厂偷排污水等污染水体的行为进行监测。

从第一天的手忙脚乱到最后一天的稳步健行,此次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调研于8月1日正式结束。实践调研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在本次调研中,调研团队成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也希望能在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推助相思江流域经济作物发展和污染治理工作,为乡村发展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