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赴青海乌兰实践团:天空之镜促发展,驼铃声声忆往昔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浙江大学赴青海乌兰实践团:天空之镜促发展,驼铃声声忆往昔

2021-08-25 22:02

来源:浙江大学 林楚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28日,浙大农学院赴青海乌兰、德令哈“学百年党史,助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青海省乌兰县茶卡镇,对乌兰县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在建党百年之际追寻红色印记,行读百年党史。

生态盐湖践行者,镜上民宿领头雁

茶卡盐湖作为青海省乃至祖国西北的热门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茶卡盐湖旅游的井喷式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制盐工业改革创新,促进农牧业需求量增长。

依托盐湖旅游,当地的餐饮和住宿行业受到刺激迅猛发展,尤其是民宿业。实践团了解到,最初茶卡镇当地村民自发将自己的居民房改造成家庭宾馆,辐射带动了一批村民脱贫致富。如今,为规范民宿产业的发展,乌兰县实施“互联网+旅游+智慧民宿”建设,打造“镜上小憩”智慧民宿品牌作为示范基地,引领与规范当地家庭宾馆发展。实践团对当地民宿经营主体进行了走访问卷调研。

7月29日上午,青海乌兰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来到茶卡盐湖进行实地调研,感受被誉为“天空之境”的盐湖的纯净与广袤。针对往年实践团调研提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践团本次经问卷和询问调研发现如今茶卡盐湖已基本解决该问题。茶卡盐湖景区巅峰时期一天能清理出12吨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游客们进入盐湖内穿着的塑料鞋套。如今景区专门定制了可降解的租赁鞋套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安排近200位保洁人员在景区内巡逻。

作为“两山”转化的鲜活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茶卡盐湖旅游产业正处在改革发展之际,它的运营体系正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在未来能够为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高原长征”铸佳话,驼工精神代代传

在距离盐湖约25公里处的莫河骆驼场,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7月29日下午,实践团来到莫河驼场,今年正值西藏工委驼运总队第一次驼运进藏70周年,团队聆听70年前茫茫雪域高原上的声声驼铃,回顾一代代驼工用热血书写的故事。

团队走进了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向实践团详细讲解了莫河驼场的红色历史,带实践团走进了莫河驼场几十年前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1年受中央命令,西北军政委员组成“西北运输总队”,召集千名驼工与万只牲畜铺就进藏路。三进三出西藏,一为红旗扛进拉萨,二位护送班禅返藏,三为紧急运粮援藏,这三次进出藏不仅仅是为了护送和运输,而为和平解放西藏、西部和平稳定发展,以及边疆安宁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政委慕生忠的提议下,中央决定修建青藏公路,成就了世界屋脊上的传奇和辉煌。馆藏中的手绘地图,驼工的生活物件,进藏带回的饱受历史沧桑的不规整的国旗,还有那历经风沙雨雪依旧熠熠生辉的头驼驼铃共同诉说着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莫河骆驼场一代代驼工和他们任劳任怨的“战友”一同为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修筑、柴达木石油资源开发及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锻造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无私奉献,昼夜奋战”的驼工精神。虽然一些开拓先锋和英勇驼工的事迹如今被传颂,但仍旧有许多驼工的生平信息、一些历史片段被掩埋而遗忘。“你们一定要好好研究、挖掘这段历史”张馆长满怀期盼地告诉实践团。

走出博物馆,实践团来到大礼堂面对党旗进行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表达着实践团传承革命前辈精神风尚,接续艰苦奋斗的决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前有“高原长征”铸就的驼工精神,现有浙江援青凝练的“援青精神”。希望在建国初期“驼工精神”、“两路精神”的传承下,新时代青年能够更好的发扬“援青精神”,扎根西部守初心,为国为民担使命。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