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三下乡——探寻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江西农业大学三下乡——探寻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1-08-24 11:33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朱唐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走进江西吉安永新莲洲乡,红光小队来到了栖凤塔旁的光明村和双湖村,开展乡村调研活动,打算了解当地这两个村子的脱贫现状以及它们经历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快要抵达村子的时候,路旁的田野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夏天的稻田满眼的碧绿,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来,稻田里的稻子就像海浪一样一起一伏。稻田里面还有几头悠闲的水牛正在休息,仿佛感受不到夏日的喧嚣。耳边时不时传来“嘎嘎”的声音,让我们注意到河里的红毛鸭正在嬉戏。在稻田旁,一个个的温室大棚在田野中显得格外亮眼,让我们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进去观看了一下。大棚里面种植的是木耳和菌菇,是这两个村子的特色产业。依着栖凤塔,靠着大棚,村民们也将自己种植的木耳做成了品牌,可谓是“此心也有凌云志,致富乡村驻大棚”。

在对这个地方初步探索之后,我们发现这两个村子相隔非常近,作为邻村,甚至连村牌都是摆放在一起的。在和双湖村村委会主任胡建平对话后,我们了解到双湖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大部分村民姓胡,总户数395户,贫困户40户。该村拥有两座小二型水库,水资源丰富,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场所。和光明村村委会主任陈小莲对话后,我们了解到光明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大部分村民姓陈,总户数484户,贫困户77户。该村拥有一座小二型水库,并且莲洲乡原知青农场坐落在该村境内,适合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地方村民们也是依靠着这广阔的农田来养活自己的家人,然后再响应乡村振兴,所以农田建设也是乡村振兴之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永新县2018年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永新县莲洲乡光明、双湖村作为重点建设地点,将1059亩农田从2018年11月开始,至2019年4月建设为高标准农田。这一重要举措使得村民们能更好的利用这一方田地来种植农作物,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在村委会的办公桌上有着“智力扶贫、安居扶贫、产业扶贫”的三个牌子,也意味着永新县莲洲乡乡村振兴之路的三个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乡村振兴之路中,智力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近年来,两村充分发挥智力扶贫作用,将各类人才资源向乡村聚集,各类培训资源向贫困人口倾斜,弥补了贫困乡村人才支撑乏力的短板问题,为贫困乡村脱贫致富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安居扶贫之路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双湖村的胡新章、胡来仔、胡香明三家贫困户,并给他们带来了一些牛奶和花生;光明村的龙娇凤、胡三英、刘圣媛、陈降林四家贫困户,并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新鲜水果。在走访时,我们发现他们是村子里的帮扶对象,每个人家里都贴有贫困户帮扶责任卡。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帮助非常大,隔三差五的来家里进行慰问,经常关心家里人的经济情况和身体状况。村民们在交谈中一再表示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和对他们帮助的感谢。正逢建党一百周年,村民们在交谈的最后也用自己的话语表现出他们对党的热爱和感恩,以及对党的美好祝福。

“从产业入手,找到产业产生经济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探索村子乡村振兴之路的主要方向。光明村水面资源比较丰富,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原则,乡党委经多方联系从外县引进了生长期短、成本低、成活率高,一年可养三批的红毛鸭养殖技术,采取补贴鸭苗款,赊购鸭苗和饲料等办法,在光明村搞示范,由此推广全乡。经乡干部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光明村农民尝到甜头后,红毛鸭养殖由原来的三户发展到如今的几十户;由当初每户饲养量的700只发展到1500只,全村已饲养出售红毛鸭2万余只,产值达15万元,纯收入6.5万余元,户平均年增收300余元,养殖户户平均纯收入达4500元以上。

养殖红毛鸭成了光明村的一项致富的好产业,已辐射到邻近村组,乡里已为红毛鸭养殖户与外县建立了长期包销渠道,全乡养殖红毛鸭达到5万只,年产值可达40余万元。养殖红毛鸭,富了一方人。关注农业,发展特色,“一村一品”,强化市场意识,全力引导农民发家致富。这正是党委、政府弹精竭虑、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敢于创新所摸索出的一条为民办实事的捷径,也体现出了新一届党委、政府强烈的“为民亲民富民"意识。

“智力扶贫、安居扶贫、产业扶贫”,切实做好这三个扶贫方向,才能真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