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学子返乡社会实践:科技助力生态环境治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华农学子返乡社会实践:科技助力生态环境治理

2021-08-24 21:01

来源:无 李思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绿色WE来“团队就”美丽中国,环保专项“项目进行了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疫情影响,为了保证此次活动的安全,来自不同的学院7位同学就地展开社会实践,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北省各地分别展开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学习与调研。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通辽市奈曼旗,两位队员来到了环境监测站参观实习。奈曼旗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解说道:“我们监测站的职责主要是对我们旗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地表水质和噪声进行监测,同时对有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威胁的一些企业和单位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排查。“在环境监测站,两位同学分别了解并体验了经过处理的污水的监测工作。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了包括”采样“”实验分析“在内所遵循的科学方法,阅读相关文献,紧接着就依照这些方法进行水质监测工作。

队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亲自进入到不同的实验室,运用精密的仪器对污水微生物、重金属、溶氧量等方面指标进行检测。例如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实验室里,队员利用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计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来测定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在微生物实验室中队员依照操作规范对粪大肠杆菌进行培养、计数的工作。工作人员表示:”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用来进行环境监测的的科学仪器在设计上也越来越便捷、高效,希望科技力量可以更好地为环境事业所用。“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团队的一位队员来到大成建设有限公司了解该公司对矿山修复所采用的措施。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解到矿山的修复实质上就是助力恢复该处的生态系统,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实践方案里充分尊重自然科学,制定了“因地制宜,一矿一策”的举措,利用生态结构特点,借助人工绿化、建储水池等方法,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测风速、温度、湿度等条件,及时调整计划,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生态环境修复。

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还在赤峰市巴林左旗的村庄以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实地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居民都会主动学习农作中的科学知识,响应政府呼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健康农业经济,同时也有许多高校农业教授等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帮扶指导,为村民们带来“无人机喷洒药品”“滴灌、喷灌”“生物防治虫害”的新方法,让百姓真真正正体验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通过团队成员的实践学习以及相互交流,我们认识到环保是要始终进行的事业,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一员,“环保意识”依旧需要我们大力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依旧需要我们向大众普及,“环保潮流”依旧需要我们带头做起。为打造生态文明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举起青年旗帜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使环保建设与人类生活共生共长,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