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朱集,暖留365
留守老人膝下无人,留守儿童心中无人,留守妇女身心不安—— “三留守”是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基于此,山东省乐陵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红色老区特有的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365 暖留工程”。
图为挂职实践队在枣林调研合影
为了解当前“365暖留工程”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运作原理,总结实施经验,同时发现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及存在的障碍因素并为新方向构建规划,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成立了调研团队,对乐陵市朱集镇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及其受“365暖留工程”影响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团队由中国海洋大学6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组成,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和经济学几大专业。每位同学充分开动思想,各尽其职,积极献言献策。
实践初期,实践队员在民政局、文秘办等挂职岗位认真工作的同时,与各位领导主任详细交流,结合前期收集整理的政策文件,深刻了解“365 暖留工程”运行状况。此外,调研团队于8月2日来到朱集镇党群服务中心资料库查阅“365 暖留工程”的相关资料。从归档的纸质版资料看,“365 暖留工程”实施以来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瞩目成效。镇各社区就“有人管、有人帮、有人爱、有场所、有增收、有安全保障”的“六有”工作目标,形成了一村6册的档案,其中有免费查体、卫生下乡、留守人员防骗培训等多方面材料。从各村活动情况和照片来看,政府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以一对一帮扶为主,对留守妇女的关爱以相关技能培训为主,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主要是开展四点半课堂和儿童活动室。但也正是这样,存在活动相对单一等问题。从上层观察,“三留守”群体工作人员作为“365 暖留工程”的重要落实力量,对该项目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较为全面。政策具有特定的工作领导小组,具有结对帮扶等制度。
图为实践队员查阅“365暖留工程”相关材料
7月底到8月中旬,团队成员对朱集镇后朱村、杩头苏、北小高、王清宇和康胡等数十个村落进行走访调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38份,其中留守老人问卷71份,留守妇女问卷31份,留守儿童问卷 36份。经过整理数据统计、结合一手资料形成了对“365 暖留工程”的系统评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政策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四点半课堂虽佳效显著,但是受众范围有待扩大;关于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我们发现存在部分留守妇女虽然得到了“365 暖留工程”的扶助,但对政策却了解程度不高。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走访调研与研讨交流
为朱集镇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发展和“365暖留工程”减少计,团队向镇政府提出了诸多政策改进建议。首先,需要完善工作人员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双向反馈交流机制,由此工作人员的工作科学性和受众的个性化满足都能得到较好改善。然后,深入挖掘特色旅游,发展“双红”产业也是必要工作。
应充分发掘朱集镇先天的红色基地和枣乡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完善相关基础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开新的连接窗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将人才留在家乡,从最根本的经济发展上逐步清擅“三留守”问题。最后,宏观上,还需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为此,建议建立就创平台,完善项目、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对接机制,从源头解决本地 “三留守”人员困难问题。
调研期间,团队同时在朱集镇镇政府挂职锻炼,为当地疫苗接种、文化宣传和产业建设工作发挥着后备支撑的作用,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单纯的调研活动,更是当代大学生融入乡村嵌入基层建设的锻炼。调研团队在一个月内与朱集镇“365暖留工程”政策的相关实施者和受众进行了深刻交流,这不仅是信息和情感的传递,更是思想意识的互融。政策的深入人心需要思想的引导,“365暖留工程”是在基层做起社会福利工作,我们从相关基层工作者的精神中,也学到了真正研究它的意义——服务乡村,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