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助力乡村振兴,南师学子在行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以青春之名,助力乡村振兴,南师学子在行动!

2021-09-07 14:53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严嘉雯 宗毓茜 陈琳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1年7月5日至7月18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春之名”暑期实践团成员,共同前往江苏省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浙江省金华市花溪村和仙钱村,开展“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现状与个性化振兴方案研究”暑期实践,进行新农村调研。

7月5日,成员们乘坐“美丽乡村专线”旅游巴士,前往南京市黄龙岘牌坊村,开展考察。

黄龙岘合影

黄龙岘茶文化村由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与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共同联合江宁街道、牌坊社区打造,政府扶持在这个特色旅游村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国首个“社工村”,社工入村建设是其重要特色。牌坊村将专业社工引入农村社区,创造性地打造了一个以社区、村民赋能为根本,整合社区资源、结合社工工作的乡村治理实践机制。牌坊村还有着完善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并且有明确的全科社工办理业务范围。

在对村民和店铺员工的访谈中,团队得知,黄龙岘近年来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除了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外,这里还有由企业管理的瓷器商铺,依托茶社经营、融入非遗元素的大学生创客中心等经营主体,不仅盘活了当地经济,对吸引大学生创业与村民返乡就业,也有着重大意义。

村民访谈

7月16日,成员们来到浙江省金华市花溪村,对其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实地考察。

花溪村位于浙江磐安花溪风景名胜区内,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其行政村下辖六个自然村,目前景区开发至前两个村。

售卖草鞋的摊贩

老村改造后的花溪利用天然优势,依托景区发展,不仅为村民创造了营收,也为村集体收入提供了保障,“家门口赚钱”的经营模式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回村。

村民访谈

然而也有村民表示今年游客量有减少趋势,如何扩大宣传、开发持久的旅游项目,或许是花溪持久发展的突破口。

7月18日,成员们前往考察最后一站——浙江省金华市仙钱村进行调研。

进入村庄后,我们对村书记进行了访谈。我们了解到,该村在政府指导下,于去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赤膊房整理、乱搭乱建拆除、庭院绿化、道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使得乡村面貌有了巨大改善。村内设有老年食堂,村庄中还多次进行垃圾分类与防诈骗宣传活动,普及相应知识;同时,村内设置网格员,对垃圾分类等进行监督、检查。新农村建设在村内有序开展。

村书记访谈

随着考察深入,我们也发现了仙钱村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如乡村建设相对被动、集体经济缺位、乡村建设主体单一等。集体经济缺位、参与主体单一,只能依托政府项目基金,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负担,也给村集体的发展带来了压力。

仙钱村合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本次实践中,团队响应“乡村振兴”政策号召,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依据,在对各地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专业知识,聚焦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仙钱村,以分析资料和充分调研为基础,挖掘其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资源,制定个性化的特色乡村振兴方案,实现“在地培力”。

在这次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需要各方协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支持、村干部践行,更少不了村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另外,社会组织、社工的“加盟”也将是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每个村落都有独特性,如何发掘村庄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振兴,是调研团队个性化振兴方案研究的初衷,而要实现乡村振兴,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也少不了社会调研和充分的资料收集。以青春之名,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