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酿出脱贫致富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四川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酿出脱贫致富蜜

2021-07-22 21:43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胡佳婧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15日,四川农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团队“果园子”“菜篮子”“蜜罐子”促果农、菜农、蜂农增收,产业增效实践团中的蜜罐子“农情蜜意”分队前往四川省蜂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达州市万源市红旗村开始第一阶段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协助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为当地蜂农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帮助农民解决养蜂酿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团队成员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在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来到了四川省蜂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体验蜂蜜质检实验过程。在工作人员何伟东带领下,团队成员依次识别相关实验仪器,了解操作。

在讲述完蜂蜜质检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后,何伟东拿出说明书给团队成员,他告诉记者,质检中再简单熟悉的实验都需要一步步对照说明书严格操作,漏掉一两个步骤都会使努力前功尽弃。

从取样到配液再到最后的显色测定,团队成员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共测定了14组样品。“我们五个人一起完成蜂蜜质检中最基本的实验都用了近一天的时间,可以想象工作人员有多么辛苦。一罐好的蜂蜜能出现在市场需要蜜蜂的辛勤劳作和蜂农的悉心养殖,也离不开质检人员的细心检测。”团队成员张洋在做完试验后说。

实验中,团队成员们学习到了不少关于蜂蜜的知识。例如蜂蜜的结晶现象并不能用来评判蜂蜜质量的好坏。结晶与蜂蜜本身的成分和种类有关,不能以是否结晶来判断蜂蜜的纯度和品质。

在深入接触蜂蜜的相关知识后,“农情蜜意”团队动身前往达州市万源市红旗村协助杨明显副教授为当地蜂农提供技术支持。团队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和文献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和当地情况。为更好了解当地蜂农的情况,团队成员反复讨论,不断斟酌。从问题的数目到问题顺序设置,经过不断的修改呈现出一份完整的问卷。团队成员耐心阅读并整理近百份问卷回答,便于杨明显副教授对蜂农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惑。

杨明显副教授为当地蜂农培训养殖蜜蜂的关键技术和指出养蜂关键节点的注意事项,包括春繁(蜜蜂在春天的繁殖)、秋繁(蜜蜂在秋天的繁殖)、病害防治、蜜蜂越冬管理和蜂蜜生产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杨明显副教授还前往实地观察当地蜜蜂的养殖状态,并在现场就发现的一些问题与蜂农进行一对一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

“我养了快十年的蜜蜂,我乐于和它们打交道。今天听了杨明显副教授的指导,我注意到了在先前养蜂过程中一直存在但被我忽视的问题。希望像杨教授这样的专家可以多多来我们万源市,来我们红旗村对我们这些农民做技术上的指导。”在听完杨明显副教授的指导后,一位蜂农向记者说道。

团队成员全程跟随杨明显副教授,并将部分蜂农的困惑和杨明显副教授解答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对团队成员而言,达州万源之行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他们初步了解到蜂农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养殖蜜蜂的品种、每年蜂蜜的产量和销量等信息。他们将在下一阶段前往四川省巴中市,深入了解当地销售蜂蜜的产业链,采访相关企业管理者获得更多信息。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不少干部、技术人员和有志青年怀着“一个都不能落下”的赤诚之心奔赴脱贫攻坚的战场。作为当代大学生,“农情蜜意”三下乡团队成员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便是点点星光,也能在黑暗中散发自己独有的微光。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