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蒲公英”普法团情系马戛,送法下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云南师范大学“蒲公英”普法团情系马戛,送法下乡

2021-08-02 11:35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赵艺晨 龙潇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1年7月,根据国家“八五普法”路线方针的要求,在云南师范大学共青团委的指导下,来自本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共计10名同学组成了云南师范大学“蒲公英”普法团队。

团队成立之初就树立了“来自基层,服务基层,送法下乡,惠泽远山”的团队精神,像蒲公英一样——哪里召唤,就飞向哪里;何处落地,就在何处扎根。

在前期查阅资料和听取学院指导意见时,团队了解到:云南师范大学法社学院“满天星”公益服务队曾在曲靖市宣威市西泽乡马戛进行物资捐助,且双方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于是马戛村成为团队此次下乡普法的驻地。如此选择既是考虑到先前的联系会为我们融入马戛普法提供一定的群众基础,更为了加深学校与远山深处的马戛之间这份特别的羁绊。

在完成前期路线、物料、地方协调合作等多项筹备工作后,普法团踏上了这次旅程。

在曲靖市教体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杨锐楠老师的带领下,普法团首先来到了马戛村村委会。村书记胡德峰对普法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召开关于本次《民法典》普法的路线指导交流会。

(图为“蒲公英”普法团队与马戛村胡书记交流照片)

会上,胡书记介绍了马戛村的人口、民族、农作物种植等相关情况,并特别指出村内老年人居多,对话时需要提高音量,采用方言交流更能融入乡亲。在普法路线上,熟悉村内群众工作的胡书记强调,由于老人、儿童居多,青壮年劳动力匮乏的“空心化”境况及农村面貌发展变化,村内纠纷以老人赡养问题最为突出,土地家产矛盾较为棘手。杨队长也分析道,村内纠纷自有解决机制,或通过互谅互让,或通过村上调解,村民直面法律的机会不多,村民不太了解或者没有兴趣了解《民法典》,这要求我们既要精准把握乡亲们最热切的法律需求,确定有特色的普法内容,又要讲好法律故事,使普法通俗易懂,避免流于形式。本次会议为后续的普法工作顺利夯实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地“空心化”特点,普法团成员们重点选取了《民法典》中有关赡养老人、未成年保护、妇女权益、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筹备。亲切方言、以案说法,宣讲员将一个人从降世、长大成人再到成家置业、养老继承等各人生阶段涉及的法律关系串联分析,让村民体验到《民法典》就在身边,贯穿生活。为增加互动,普法团还结合暖场情景剧展现相关法律知识,场面诙谐有趣,别开生面,效果甚佳。

(图为针对村组干部和妇女代表的普法宣传讲座)

随后,根据村委提供的法律需求信息,普法团成员深入马戛农家,一户一家进行走访。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婶长期遭邻居诽谤造谣,生活受到极大困扰。普法团成员深入访谈了解情况后,结合专业知识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大婶眉目舒展开来,表示将踏上维权之路,还热情地用自家刚摘下的梨子招待团队成员。踏上归途,团队成员们怀里揣着圆滚滚的梨子,肩上担着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普法团成员走访入户照片)

最后一站,普法团队与驻村工作队的老师们一同来到了马戛村中心完小。以《民法典》为核心,兼以其他教育领域相关部门法,针对校园管理热点问题和校园频发情况做了学生教育惩戒、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普法宣讲。

孩子们的活动更为丰富:民事行为能力阶段划分、动物伤害侵权责任、健康权、身体权、未成年人性教育等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阶段的知识在现场的法律知识小讲堂中多样呈现。为活跃气氛,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普法团成员们拿出“十八般武艺”,合唱、武术、舞蹈以及特色的共同制作《民法典》宣传画报等环节,精彩纷呈。

(图为普法团成员带领孩子们互动和制作画报)

最后,普法团代表龙潇宇紧跟建党一百周年全国人民学党史的潮流,以讲述先烈感人事迹的方式,带领完小的孩子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隅。本次宣讲在普法团队、驻村工作队、乡村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圆满落幕。

(图为普法团代表带领孩子们学党史、唱红歌)

2021年是《民法典》正式生效的头一年,《民法典》从提出编写到正式生效,汇聚着几代法律人的智慧与汗水,它昭示我国法制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社会治理、安定百姓上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法律。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都期待此次宣讲能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最终茁壮成长为祖国这棵参天大树上的又一批硕果。

(图为普法团队同马戛村中心完小校长、老师、孩子们的合影)

一席促膝长谈,相得甚欢;阵阵欢声笑语,法暖乡间。傍晚,夕阳遥缀,普法团成员们坐上了返程的汽车,留下的是律法情怀,带走的是人间温情。就此,走访马戛村,带法下乡也告一段落,但却不是这一行的终点。普法团将会总结本次下乡的经验与收获,探索农村《民法典》宣传的有效路径和可复制的新模式,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也让“蒲公英”的种子走进万家,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