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三下乡:探寻长征之路,弘扬长征精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长大学子三下乡:探寻长征之路,弘扬长征精神

2021-08-13 18:19

来源:长安大学 朱修萍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10日,长安大学“重寻血脉,陕耀使命”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甘泉开启了第三日的实践活动。沿着革命的足迹,实践队来到了甘泉县象鼻子湾村,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重温中央红军与红十五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体会从瑞金到延安、从出发时的八万余人到到达时不足一万人的艰难历程里,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方面军团胜利会师。当月5日,毛泽东甘泉象鼻子湾村的雪地上,向军委直属纵队红军战士发表重要讲话。“雪地讲话”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进行了全面总结,阐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号召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开启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0日上午9时,实践队从延安出发,抵达甘泉后,乘车前往象鼻子湾村雪地讲话旧址。沿途山峦层叠,哐当哐当的火车声和鸣笛声此起彼伏。雪地讲话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和延安十三年的“出发点”,具有浓烈丰富的革命色彩。实践队员选取雪地讲话旧址作为实践活动的第四站,亦为实地探访延安等重要的红色交通节点的终点,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实践队员在篆刻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党旗前行注目礼,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党旗下的纪念碑前,指导老师为队员们讲解红军长征结束会师的故事与面前两面党旗的寓意:“两面党旗的手柄上分别刻着‘中央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中央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寓意两大军团顺利会师,战略大转移基本完成。”。老师还给同学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带领同学们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学习工农红军为了信仰艰苦卓绝、克服困难的精神。实践队员王琛和何旭科通过推石磨切身感受红军战士生活的艰难,坚定发扬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长征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推石磨。


随后,实践队员同指导老师在陈列室前的木桌上一起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雪地讲话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更深入的学习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视频中,简陋的窑洞、匮乏的资源、闭塞的交通等一系列红军的生存难题激发了队员们的思绪。在陈列室前,队员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我所认为的长征精神”为主题进行了富有激情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体验与想法。“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只要心中永存信念,希望就不会灭,胜利就在不远处。”队员吕畅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实践队员吕畅提出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重溯雪地讲话历程,将雪地讲话的情景生动演绎,得到老师和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讨论决定将团队分为导演组、摄影组、后勤组三个部分,以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的旧址——讲话堂作为表演地点,截取毛泽东雪地讲话的重要片段,生动再现历史重要时刻。毛泽东扮演者吕畅用激昂的语气铿锵有力地说:“今后,我们要与陕北人民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实践队员通过情景剧展示红色历史故事,以生动的方式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进行情景剧拍摄。


探寻长征之路,弘扬长征精神。此次长安大学“重寻血脉·陕耀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亲身体验红军战士的艰难生活,用情景剧的方式讲述长征的故事,深刻地感受长征精神地内涵。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长征得以胜利的政治灵魂。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这就是他们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的力量源泉。86年前,象征长征结束的“雪地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与斗志;86年来长征精神赓续之火生生不息,催人奋进。

图为实践队员在雪地讲话旧址合影。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