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探寻海洋文化,山海尺墨走进“青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中石大探寻海洋文化,山海尺墨走进“青烟”

2021-09-16 10:13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海尺墨·澜海实践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021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海尺墨·澜海实践队走进“青、烟”地区,开启海洋文化的探寻之旅。

感悟海洋文化魅力,探究建筑文化基因

为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海洋文化,实践队员前往唐岛湾滨海公园——找寻渔网廊架和海草房的印记。唐岛湾滨海公园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具有“海上西湖”和“青岛西花园”的美誉,保留了760米自然滩涂岸线。“现在会修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多了,都是老一辈的手艺人修建的。手艺传不下去,旧海草房又弃之不住,这些情况希望能得到更多人关注。”海滨公园内海草房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调研队员与海草房工作人员交流 吴尧摄

海草房作为当地特色,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遗保护名录,是胶东建筑艺术的体现。调研中,队员们亲手触摸海草,感受海草独特的韧性,观察海草房特有的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并得知:海草房,是以海草为顶,石材木材为主体的民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实践队队员付赫在调研后与队员在校内宣传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渔网廊架、海草房等海洋文化知识,呼吁更多人关注海洋问题。

实践队队员在青岛市博物馆进行游客采访 吴尧摄

实践队员来到青岛市博物馆,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分别参观4个“青岛史诗”主题馆。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包含陶瓷器、船舶模型、资料等文物,了解从上古时期至今的文化发展,回溯青岛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观非遗文化展馆,了解非遗保护政策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前往文化馆参观蓬莱区非遗文化展,现场体验大杆号的吹奏,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魅力。

实践队队员体验大杆号吹奏 赵溁摄

从墙上的蓬莱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展示中,成员得知家喻户晓的“八仙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杆号吹奏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解员进行展厅介绍 赵溁摄

工作人员表示,文化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传媒,介绍、宣传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走进朴实“青烟”渔村,调研渔村产业发展

实践队走访灵山岛岛村村民,了解村庄人口、收入以及近些年来乡村的变化。“与以往大有不同,修建了一条条山路,交通便利了许多,村庄的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推进和改善,现在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了……”实践队在岛上采访村民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近些年来政府投资为灵山岛上的居民通电通网,同时建设振兴海洋文化通过开展农家乐、海边民宿等吸引游客前往岛上游玩,岛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岛民从岛上走了出去。

实践队队员与当地渔业负责人交流  杨相宜摄

长岛的海上随处可见停泊的渔船,渔民在海边不停忙碌。实践队通过走访当地渔民,调研渔网编制、扇贝养殖、木船制造、长岛渔号等本土海洋文化。实践队了解到:“为了增加扇贝产量,在党支部及北城渔业专业合作社号召下,养殖户摒弃传统养殖方式,积极响应新推出的科学养殖方法,为扇贝丰收打下基础。”

实践队队员采访长岛当地居民 付赫摄

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逢盛世,使命在肩,山海尺墨·澜海队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发展、保护海洋文化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