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分时节,天气给我们的感觉,两个字:爽、朗。走吧,我们逛一逛校园,赏赏秋景!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时的天气和物候,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人笔下“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的秋云,似乎给人一种惨淡、冷漠的感觉。但秋云的淡薄、高远,似乎更像是一种境界,人们借以明志,借以抒怀。云由浓到淡,由厚到薄,草木由密到疏,由绿到黄。“雁影稀,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漫步于稷下湖,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但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秋分时节,北方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而塞北秋分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于江南而言,通常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为什么叫做“木犀蒸”呢?木犀,曾是桂树的俗称。农历八月,雅称桂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清代《清嘉录》:“俗称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在桂树即将开花的时候,常有一段时间像在锅里蒸的闷热天气,仿佛桂花是因闷热而开花。所以这样的天气便被称为“木犀蒸”。
古人认为,秋分是一个分界。秋分之前暑有余热,所以秋燥还是温燥;秋分之后寒意渐浓,所以秋燥已是凉燥。因此过了秋分,需要多吃清新、温润之物。《管子》: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淮南子》:秋分蔈定而禾熟。也就是说,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都有了定论。
秋分过后天气又凉了一点,便有了草木枯萎的肃杀之气,所以希望这样的天气不要来去匆匆“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吃下“定心丸”,人们便忙着收,忙着晒。“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然后趁着秋高气爽,晒粮食、晒干菜,晒盐、晒鱼干儿等等。秋分时节,虽然有了些许寒意,但我还是特别喜欢那句诗:“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夏天被热得昏沉沉的,也被热得特别烦躁。秋分时的一丝轻寒,恰好让人舒畅,恰好给人一种唤醒感,气温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有人说,秋是凋零的季节;有人说,秋是结束前的问候。一场夏与秋共同孕育的雨,把浓烈的秋铺陈开来,来吧,用你的眼眸,留下这个秋天吧!
(图片来源:董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