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不害怕被讨厌便是自由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很早就听说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后来买了却也没怎么看过。
后来强迫自己看下去,竟被哲人的逻辑吸引,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勇气”两部曲。
本书由哲人与青年的谈话来介绍个人心理学,即阿德勒心理学。
所有的谈话都用阿德勒心理学来解释,由此深入地介绍。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说完某处,前面所提过的问题便迎刃而解,逻辑非常缜密,前后文联系也很紧密。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原因论。例如:某人以过去的伤痛作为自己不出门的原因,而阿德勒心理学却解释为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的目的论。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永远止步不前。”
且后文也说过,过去与未来是不存在的,否定创伤论。追根是不愿意去改变,以目的论来讲,便是不愿去改变,没有去改变的勇气。
就如青年不愿涉入人际关系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很糟糕有很多缺点的人,所以自己的人际关系才不好,然而这也是一种目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也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由此以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
我们的不幸都是因为自己选择不幸,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不幸是一种保护自我的借口。我们自己选择的,即使有多种不满,也更愿意维持现状。
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一旦遭拒,也可以以此理由来安慰自己。且心里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抗拒。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我也可以很受人喜欢。
人际关系是人的烦恼的全部来源。
大多人的人际关系烦恼都来自于自卑,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感。在这个青年身上也更能体现。
但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但主观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
有时将主观认为的缺点换一种角度去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就牵涉到下文谈到的人生课题。
自卑多为自我课题的处理不当。
讲到自卑,哲人提到了几种情况与自卑的关系。
优越感与自卑——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负的人,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中,其本质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不幸与自卑。
有些人借助自己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以此来压住别人。把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如果把它当做武器,那人会永远不幸。
其实无论是彰显自我的优越还是用不幸去打压别人的自卑多为在他人不断的对比中而产生的。
健全的自卑力:不满足于现状而不断进步。
健全的自卑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我们应积极的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别。
“虽不同但平等”。
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任何比较都是不公平的。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价值在于不过是超越自我,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成为障碍。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若与周围人多报有竞争的态度,不知不觉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会无法活得幸福。这也如前文所说的“虽不同但平等”一般,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后文在“共同体”中会详细而讲。
青年和哲人谈起了自由,而哲人运用阿德勒心理学而讲便是:不害怕被讨厌便是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便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了别人的人生中。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而活,那么谁会为自己而活?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而活,又要为谁而活?”
谈起为自己而活,便引到了前文中所提到的。“课题分离”的话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这是哲人说过很多次的一句话,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这便是自己的课题。
而别人如何看待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干涉别人的课题。
如果我们看透了这一点,便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即拥有了自己。
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是对别人课题的干涉,也是扼杀自由的行为。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人认可,便是贯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别人喜不喜欢那是别人的课题,而自己在人际交际中,要将人际关系之卡掌握自己手中,那便是不要被认可的欲求所束缚。
解决一切烦恼的来源——人际关系这一大课题,何不幸福何不自由?
而青年却认为哲人此观点太过冷漠也缺少人为关怀。“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互不干涉,那这世界多少冷漠,失去多少与他人的联系?”
面对青年的质疑,哲人提出了一个最大的关键:“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即共同体。
也就是这个理论,很多哲人不再信奉阿德勒哲学。
整体论哲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前文所说的分离课题并不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只是其一个出发点,共同体是幸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
只进行课题分离与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地满足认可欲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共同体如地球仪一般,没有以哪个国家为中心,却又可以以任何国家为中心,是多中心的灵活体。
如果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是丝毫不融入共同体中。即使是自由而不惧怕被人讨厌也常被认为是个人主义。
无论是你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难题。不是考虑别人会为自己做什么,而是自己会为别人带来什么,也是对共同体的参与与融入。
在人际关系中,阿德勒心理学不提倡纵向关系,也是前文多次提到的“虽不同但平等”。
勇气的来源便是感到自己有价值。
而人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时才能感到自己的价值。
价值的体现不是批评与表扬,而是鼓励。
在人际关系中,对于价值的批判,不可以以行为标准来判断,而是从存在即价值的标准来判断,此后文也会涉及。
在人际关系中,只要有纵向,便会不自觉的摄入更多的纵向在意识上。
在共同体中,也要看到一个大的共同体,了解世界,知道那时便会明白。在咫尺之地所受的苦难不过如杯中风暴。跳出杯子,激烈的风暴又会平静。没必要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在建立共同体,把自己的执着转换为对他人的关心,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要分清能够改变与不能改变的,利用被赋予的东西去改变,这才是我们所要专注的课题。
引用一位作家的话: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人信赖中的信赖即: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层关系,即难以涉入共同体之中。
判断你是否起作用的是他人的课题,你无法干涉。而是否做出了贡献我们无意了解,所以在进行他者贡献时,我们即使做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即可。
真正拥有贡献感,就不需他人的认可,这在前文中也多次讲到,受认可欲支配的人不具有共同感,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依赖和他者贡献。有了共同体感觉,认可欲便会消失,幸福即奉献感便会随之而来。
幸福从现在开始。
关于过去与未来,那是不存在的,过去发生了什么于你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将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灯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无可替代的那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而这些改变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也与你无关。要分清何为自己的课题和为别人的课题。
再次提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有人将我们引到河边,是否饮水取决于我。
后来我知道喝完那水,我的世界变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