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悲伤时,身旁有阳光
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谈及死亡,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回避。尤其是家中有重病的人,对这个词更是讳莫如深。
然而,人的生命是有期限的,没有谁能永世长存。
面对离世的亲人,你会如何与当下相处呢?选择勇敢承受,还是执迷于痛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简·华纳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参考的答案:
她在丈夫去世后,开启了一段自救之旅。为了重新找寻活着的意义,简开始尝试写剧本,自编自演单人秀,还开通了脸书专栏《说出你的悲伤》,为丧失希望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憩息的空间。
简把自己直面悲伤的经历写成了书《悲伤缓解手册:学会在悲伤中充实生活》。本书一上架就占据美国亚马逊图书畅销榜,全球超200万人因这本书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
接下来,兹心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看看她是如何用52周的时间,学着与悲伤共存,在日复一日地修行中,完成自我蜕变。

作家卡尔·弗农曾说过:拥有负面情绪本来就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我们不要总想着对抗它,而是接受它、拥抱它。
是啊,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并没有好坏之分。亦如悲伤,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反应。我们不必为此扰乱心绪,而是要学着用普通的视角去看待。
简的丈夫死于癌症,由于医生的误判,让她的丈夫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简也因为没能过早察觉丈夫的病症而自责,更是在丈夫刚去世那会儿,她整日被悲伤笼罩,甚至还动过自杀的念头。
确实,心爱之人离世,人们会痛不欲生,感觉世上又少了一个理解和陪伴自己的人,所以任由悲伤的思绪四处蔓延。
可是我们忘了,人的回忆每天都在更新。你总不能因为亲人的逝去,就放弃对未来的期许。
后来,在经历迷茫、绝望、麻木后,简才恍然大悟。原来悲伤是人的原始情绪,属于内心的一部分,是关于死亡的一种反应。
因此,她认为悲伤袭来时,我们不必指责自己,也不需要压抑内心的感受,而是走近它,感知它,与它和平共处。只有情绪得到合理地安放,我们才能重拾继续前行的信念与力量。
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一朝被贬,被流放到了偏僻的黄州,仕途无望。朝野内外对他更是铺天盖地地讥讽嘲笑,身边也没有一个可倾诉的朋友。
在不公与大苦面前,苏轼不去四处诉说自己的不幸与悲喜,反而买下几亩良田,认真除草,插秧播种;在简陋的茅屋内,他研究东坡肉和肘子的做法。
兹心也认为,只有理性看待悲伤,承认它的价值,一切才会有所改变。心理学中也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在面对意外、失去时,保护自身不受伤害。悲伤也如此,它包含着疗愈和安慰的力量。
我们也可以把经历的痛苦,看作勋章。在至暗时光中,依然有跨越它并获得力量的权利。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对抗内心的冲突,他就会越筋疲力尽。诚如,我们一味地抗拒悲伤,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自我内耗中。
道理都懂,可是在真正面对时,人们却经常采用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为了逃避悲伤的痛苦,有些人会暴饮暴食、买醉,甚至吸食毒品来麻醉自己。还有一些人会用愤怒对抗悲伤,怪人生无常,怪命运不公。
其实,这些方法都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只会让人走向极端。
书中说,逝者并不是唯一消失的人,如果你悲伤过度,也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作者觉得要想找回丢失的自己,就要打开心门,勇敢地正视内心。她每天早晨醒来,都会浏览博客中的内容,与网友一同感知身处悲伤中的困惑与痛苦,还悉心回复网友的留言。
兹心也想说,一个人唯有愿意正视内心的需求,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才能驾驭悲伤,做情绪的真正主人。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的一生充满曲折与坎坷。尤其在晚年,先是女儿钱媛因病去世,随后丈夫钱钟书也先她而去。即便她有无尽的悲伤,也没有因此沉沦。
此后的年岁里,杨绛在家整理钱钟书先生的书稿,并把她的思念,透过笔,写出了感动无数读者的《我们仨》。正如她说:“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不必害怕的。”这样的心境与豁达,让人动容。
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楚。与其对抗悲伤,不如认真检视自己的“念头”。直面难过的核心:问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下的情绪,对处境不满意还是感情上的落差等,觉察引发情绪的根源,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只有跋涉过人生的悲流,我们才发觉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不丢人。卸下伪装,或许我们就会活得快乐一些。

有人问:人生只有少年才艰难吗?有人回答说:一直艰难。
的确,每个年龄段都有着无法诉说的悲喜。偌大的城市中,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各有各的无奈,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
反观那些智者,都懂得在人生苦海里自渡。他们主动寻求解决之道,为历经的苦楚和悲伤,构筑一个容身之所。
作者也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应对方法:
首先,悲伤情绪出现时,她不会批判自己,而是表达出来。比如通过大声哭泣,来疏解心中的难受,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也是悦纳自己的一种表现。
其次,心情低落时,她会用行动转移注意力。每天做一件家务,例如刷盘子、倒垃圾;作者还给自己安排了社交活动,融入圈子可以把她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最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半小时,都能治愈心灵。像锻炼,感受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还有读书,滋养自己的内心。努力变好的过程,心态也会逐渐开阔与释然。
而每次的练习,都会让我们再次理解悲伤。即便与我们如影随形,但是我们仍可以找到一个突破口,妥善安放它。
前几天,兹心在抖音看到乔任梁爸妈的视频,被两位老人深深打动了。乔任梁去世后的这几年,老两口便时不时地在抖音分享一些自制美食的视频,他们自然娴熟地与粉丝聊着天,丝毫看不出悲伤的痕迹,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微笑与乐观。
正如他们说的: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给大家,也是想给更多的失独家庭和抑郁症患者做个榜样。逝者如斯,老两口选择了分享美好事物,为悲伤腾出一个小天地,来稀释那些浓烈的痛苦。
兹心想告诉大家,活着,从来不简单。每一天每一刻,我们都需要作出选择。
而所谓的成长,终究是自己的责任。我们要去直面,与过去握手言和,才会有脱胎换骨的转变,未来才能抵御更多的风雨。

鲁迅在《杂感》中有个场景:楼下有个男人生病快要死掉了,而隔壁间的一家却在唱留声机,对面一家在弄孩子;楼上的俩人在狂笑,还有打牌声。
你看,世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更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到了一定年龄,便会领悟到,万般皆苦,人唯有自渡。
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自我拯救。书中说,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是有好处的。而最不愿意面对的,恰恰就是我们需要解开的心结。
作者认为,想要让生活燃起希望,不妨试着纪念深爱的逝者。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遗志当成自己的追求,比如像慈善机构捐款,用逝者的名义设立基金会,这也是对所爱之人最好的缅怀。还有践行所爱之人身上的优点,比如对他人抱有同情心、真心待人等。
正如佛家所言:“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只有转变心念,修炼内在,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兹心也听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她曾陷入情绪低谷,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后来身体亮起红灯后,她才醒悟到,不能一直陷在负面情绪的泥沼中。
后来,她开始阅读,从别人的故事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她还刻意远离了让自己焦虑的圈子。正如她在日记中说的:既然一时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利用这个契机,来重塑自己。
借助外物的慰藉,不如从内在突破。认清事实后,你才会去检视和修正自己。打破痛苦的枷锁,我们才能轻装上阵。
人生风雨无数,我们终要学会自渡,未来才会无所畏惧。

其实,人这一生,真正能治愈自己,唯有自己。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对负面情绪怀有偏见,更不要盲目抗拒,因为很多时候你拒绝的不是一件事,而是通往希望的一个契机。
坦然接纳生活的真相,并告诉自己,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今后走的每一步,都是向前。
当然,兹心也觉得我们并不需要忘掉不愉快的过往,而是承认和接纳它,才能收获内心的自洽。
只有真正理解了死亡,我们才懂得珍视生命,学会如何去爱。
就像诗人玛丽·奥利弗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你想怎样度过这炽热又珍贵的一生?
答案终究在自己身上。想要人生不留遗憾,那就好好珍惜当下,向阳生长,活出热烈与欢畅。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