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东大学子西安支教: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
7月30日至8月11日,东北大学建筑学院社会实践团赴西安市蓝田县汤二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乡村振兴扶智支教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团同陕西省慈善协会一起为当地的青少年儿童改善教育环境,提升素质教育。在实践团成员精心准备的趣味科普课与人文素养课中,孩子们在度过充实假期的同时开拓了眼界,激发创新探索的兴趣。
在实地支教活动开展之前,实践团成员与陕西慈善协会取得了联系,当了解到当地儿童缺少课外书籍、益智玩具后,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实践团成员前往东北大学家属社区进行书籍文具募捐活动。在广大热心人士的支持和捐助下,团队成功募集了有关课外辅导、科学科普、文学历史、拓展阅读等方面二百余本书籍,以及活动器械、益智玩具等学习用品,并将该物资提前寄往山区。
让实践团成员感到特别暖心的是在募集过程中,有很多的城市小朋友在捐赠书籍的同时送上了自己的留言和祝福,鼓励当地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努力发展自己,造福家乡。也有很多热心人士了解到当地孩子的需求,在网上订购了多套学习工具,送往山区。
图为孩子们手拿新书走在乡路上。 通讯员 尹星儒 摄/供图
实践团多次展开会议讨论授课内容、形式,以及如何借助科学技术让当地孩子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践团成员确定了以课内知识为基石,向自然、科技、艺术等多领域拓展的教学框架。采用多媒体展示和视频宣传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期给孩子们带去更加立体真实的课堂效果。在完成备课后,同学们进行试讲,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以及改进方向,最后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制成讲义大纲,向当地负责老师报备。
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实践团终于迎来了线下实践的日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巴开上了前往汤二村的山路,汤二村所属的地理环境——秦岭腹地正一步步向团队成员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受疫情影响,团队取消了省外同学的跨省移动计划,由省内成员负责在当地协调搭建线上支教设备。租借给团队临时教室的房主是一位老党员,相比于其他村民对支教活动有更多的支持。在支教设备和场地准备完毕后,实践团成员和当地负责老师逐家通知村里的适龄孩子前来上课。开班的一大早,实践团的同学们都满心期待地迎接小朋友的到来。有小朋友提前一个小时就兴致勃勃地到教室来玩耍,等待正式上课。在逐个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后,线下的负责同学向各位小朋友强调了上下学安全、防控疫情戴口罩等注意事项,然后介绍了支教的系列课程。
图为孩子们排队测温等待进入教室。 通讯员 尹星儒 摄/供图
在为期10天的支教过程中,先是由陕西慈善协会的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补习数学、英语等基础科目,然后由实践团成员根据自身特长与擅长学科,分别准备了乡音传唱、格物致知、中外建筑、自然探索四项主题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人文地理以及建筑学方向,结合陕西省地理环境、方言民歌等地方特色,力求将科普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孩子们听,以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好奇心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种子。实践团成员根据每一天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孩子们的表现也从最开始的沉默害羞、注意力不集中转变为积极讨论,追问探索。
图为实践团成员搭建线上平台远程授课。 通讯员 尹星儒 摄/供图
在开展支教工作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对当地扶贫工作开展、教育资源分布等问题进行走访调研。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得知,当地儿童的课外活动形式较少,放学后除去露天玩耍,便是在房间里玩游戏、刷短视频,缺乏对于德智体能力全面发展的引导。在实践团项目开展期间,团内驻地成员每日午后带领孩子们阅读书籍,讲解知识,或是做手工、进行室外活动,在村头公放《建党伟业》等电影,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与假期生活。让孩子们的目光从手机屏幕上脱离出来,投向知识的浩瀚海洋与家乡的大好河山。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通讯员 尹星儒 摄/供图
因后期疫情封山要求,本次支教内容有所压缩。没能将准备的内容倾囊相授,实践团的成员们多少感到有些遗憾。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美好而短暂,在踏实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同学们也明确了要回报党对青年的关照与培养,向基层工作者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好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在支教课程的最后,实践团成员由衷地对孩子们说:“学习非一朝一夕之事,希望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牢记知识的乐趣与学习的重要性,自强不息,造福家乡。”
图为支教团与当地孩子们在教室前合影。 通讯员 尹星儒 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