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赴温州洞头,助力建设美丽浙江
“十四五规划”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响应号召,在改善乡村环境、共建美丽浙江工作中贡献青春力量,2021年8月18日至22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规划农污治理,共建美丽浙江”实践队赴规划地温州市洞头区展开社会实践。
早在2021年5月,校宏润·鲁班创新班让一群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同学相聚。6月,浙江省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启动,院内六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找到了驻浙水院项目负责人毛琼晶老师,志愿加入美丽浙江建设的行列。7月,“规划农污治理,共建美丽浙江”实践队正式成立,并开始了长达近两个月的县域农村污水规划编制的工作。
实践队与洞头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政府部门以及70余个村庄取得联络,整理并排查编制的相关资料。在此期间,实践队成员发现村民排污素质不高、农村黑臭水体环境问题突出等矛盾,随后他们便紧密围绕着该问题为核心,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展开有关水利科普、污水规划的特色性活动,精心准备物料,有序设计实践流程,以提高村民污水排放分类意识,助力美丽浙江建设。
在实践中,队员们深入农村,秉持着“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在洞头小三盘对村里儿童开展水文化主题的村“春泥学堂”宣讲,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团队增设了问答互动环节,与孩子们就“雨水和污水会排入同一种管道吗”、“洗衣机该放在卫生间还是阳台”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播放科普小动画帮助孩子们理解排污与水法制相关知识,提高儿童污水意识,让水利法治深入人心。
为了增强实践队对污水处理具体过程的认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小队在系统了解污水处理工艺后,赴洞头城南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学习,并依次调查了洞头区小朴村、小长坑村、打水鞍村三个村的终端点位,通过这几个村的具体案例,详细记录并总结该区终端的普遍性问题,如管道虚接、雨水混入、农户直排和清掏不及时等。这对实践队的最新污水规划编制项目撰写说明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水利法规普及的现状,解读当代水利法规政策,实践队对当地居民展开问卷调查,积极收集群众对当前水利普法工作的建议,并分发印有水利普法字样的定制扇子、尺、册子和帆布袋。这对提高居民水法制意识,促进人水和谐,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实践队已初步完成项目规划初稿,预计还有一周完成洞头县域总体规划的收尾工作。该规划将充分结合区域发展趋势,通过对现状情况梳理分析和相关规划的充分衔接,在多系统融合分析的前提下,合理确定2021至2025年县域农污目标任务、治理方式、建设时序、资金保障等内容,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实现处理设施“覆盖率”“达标率”的双提标。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受益匪浅,在切身了解洞头现状的过程中,工作热情得到增长,心中更有底气,精神更加振奋,也强烈意识到了污水规划的重要性与艰难不易。
实践后期紧张的编制过程仍在进行,实践队也将谨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美丽浙江建设贡献大学生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