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往事:那年那桥那人
我的家乡泰州,是一座地道的水乡。
有人就有路,有水就有桥。
没人能说得清泰州究竟有多少桥,报得出名字的,报不出名字的,公家修建的,私人搭建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迎江桥,那是城北的渔行,丁冯等六七个乡镇进入城区的唯一通道。虽说是迎江,但也只是长江中下游的一支分流,可我儿时从未见过大江大河,能有如此一座高大的桥,稳稳立在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上,早已觉得雄伟无比。打到了开始记事的年龄,每天早上就坐在父亲的摩托车上,迎着江边初升的鱼肚白,随着进城务工的人潮缓缓涌入城区。父亲是一位实干家,天天加班加点,只能由爷爷接我放学。那个时候最喜欢下雨天。我爬上爷爷的二八大杠,钻在肥大的雨衣下面。吃着热腾腾的梅花糕。雨打在雨衣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紧贴雨衣的背后,传来丝丝凉意,而胸前则是抱着爷爷感受到的无比安全的温暖。躲在雨衣里,因为看不见前方的路,我只能通过地面的坑坑洼洼来判断,经过哪座桥了。再询问爷爷自己猜的对不对,把这当作猜谜的游戏,煞是有趣。当感受到车开始明显走上坡时。我就知道到迎江桥了。不等问爷爷,便迫不及待地掀开雨衣,歪过头,眼前赫然是一座大桥。我能感觉到爷爷的速度慢了下来。一是雨天路滑,二来翘很高很陡,上坡比较吃力,我低着头,看着桥面低洼处有了水坑,雨落在水坑里,惊起小小的涟漪。
那些年想要进城,只能走迎江桥这一条路。那些年进一趟城要花四十多分钟。那些年爷爷载着年幼的我,风里来雨里去。那些年,那座桥,那个人陪着我走了几千遍。
初恋总是懵懂的。可能它的开始,只是因为她借给了你一块橡皮。那是一座南北走向的桥。她住在桥北的小区,我住在桥南。我们曾经一起在桥上散步,在桥上歌唱,在桥上憧憬着对未来的向往。可如果所有的感情都能像桥那样直来直往就好了。后来,也曾在桥上与她偶遇过一次。她在桥西,由北向南走着,我在桥东,骑着电动车由南向北。我一眼就认出了她,这么多年了,还是那样,未曾改变。可当我停下车才发现,原来我和她之间隔着的,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是牢牢稳固在桥中央的栏杆,是让我觉得大煞风景,无比多余的绿化带,是我和她之间背道而驰的方向。
那一年,那座桥静静地坐落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那座桥上的灯火依然阑珊,可那人已走,我也早已无法蓦然回首了。
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和几个同学约高中的班主任一起吃晚饭。他是一位来自外地的数学老师,让我这个对理科一窍不通的文艺男伤透了脑筋。但他人很好,一身的正气,尽职负责,大家很感激他这三年的悉心教导,呵护栽培。等到吃饱喝足,已有几分醉意的我们骑电动车送老师回家。经过迎春桥,他却停了下来,招手示意我们步行跟着他。“我报考老师的时候,选的就是泰州。当时我一个大学同学,是泰州人,他发给了我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一座桥可漂亮了,就是这座迎春桥。后来,我来了泰州,第一件事就是来看这座桥。确实啊,后面就是老街和望海楼,前面是梅兰芳纪念馆,这一座桥就衔接了主城区的三个景点,能不漂亮吗?”老师顿了顿“你们的家乡真的很美。再过几天,成绩出来了你们就要各奔东西了。其实不论考得怎么样,考去了哪里,你们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不要忘记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因为这儿,是生你养你的地方……”
后来,我去了扬州,故乡对于我来说,只有冬夏,再无春秋。但那天晚上,在那座桥上,那个人给我上了最后一节课,叫做归属。
那些年,那些桥,留给我许许多多的印象:稳定,坚固,牢靠,就像是家乡的人一样踏实,淳朴,善良……
那年,那桥,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