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近乡村教育 关爱祖国未来
2021年7月5日至7月22日,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惟思将来,一路向阳”团队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悦来镇九年制学校依托暑期支教开展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镇学生的教育期望与选择”实践调研,希望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也处在高速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教育始终是一个不能被绕过的话题,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教育也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广阔探究空间的选题,进入了团队这次调研的备选选题。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收入与生活方式的差别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教育上的意愿差别越来越大,这也引起了实践团队的注意。于是在2021年暑假,“惟思将来,一路向阳”团队走近了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悦来镇九年制学校,在乡村中小学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
乡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的两极分化是团队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团队成员们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最深的感慨就是乡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细化了解,团队设计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个大模块,从定量和定性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角度来发现社会分层对教育意愿的影响。
问卷在前期就已经被团队成员发到了沭阳的各个学校,分为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收齐问卷后团队实践组的成员们就开始录入。在录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孩子父母的职业都是务工人员或农民,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长与学生交流不多,家校之间的交流也有障碍,由此可见乡村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团队数据技术分析组的成员将通过几百份数据的分析来得出一个较为精确的结果。
(图为团队成员在辛勤劳动,录入问卷。通讯员 何思贤 摄)
访谈则是一个更加细致、具体化的过程。首先,支教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留心关注孩子们,从中找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孩子——有较强的学习意愿的孩子与不爱学习、表现较差的孩子。团队期望从这两种不同的孩子身上发现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对孩子受教育意愿的影响。在仔细选择受访者之后,负责实践访谈的成员们反复演练了前期已经准备好了的问卷,并且做了设备等一系列的准备。在访谈孩子的过程中,团队反复注意实现强调的注意事项,不对孩子的回答做价值评判,不让自己的意志加入去引导孩子的回答,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进行追问以此让孩子更多地表露内心心声等等。在访谈过程中,团队获得了许多细节,都值得细细研究。有许多结果是出乎意料的,由此可见教育意愿与社会分层的现象非常普遍。
(图为“老师”在与孩子们进行知心访谈。通讯员 何思贤 摄)
这次调研是许多团队成员第一次参加社会学实践调研,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学研究的不易,以及社会学研究对精准的要求和其中蕴含的人文社会关怀。这次调研,团队走近乡村教育,用调研的视角,关爱祖国的未来花朵们,收获颇丰。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关键之一就是教育。本次研究从中国教育情况的切面入手,引导社会对农村地区学生教育期望的关注,也为应对当下中国的教育分层问题提供更为生动、全面的理解视角。
(图为孩子们眼神中的光,纯洁而美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思贤 摄)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发表了慷慨动人的《少年中国说》,其中谈到“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在新中国新时代,教育越发是无数少年迈向未来的重要阶梯,因而也成为他们“希望心”的来源。
身为南京大学的学子,“惟思将来,一路向阳”团队怀着困惑与热忱主动回应这一时代难题,希望能从此次在沭阳县的调研中切实地明晰所肩负的责任,体悟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