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学生开展三下乡:走进拉直村 品精准扶贫政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甘肃大学生开展三下乡:走进拉直村 品精准扶贫政策

2021-08-17 10:42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 安文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考察脱贫攻坚政策给贫困地区村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找寻乡村振兴战略中面对的问题。7月19日,西北民族大学赴临潭县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性及乡村振兴发展瓶颈问题调研小分队,在刘慧霞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战镇西部拉直村临潭县由敏养殖合作社,向负责人和牧民讨论询问养殖畜牧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进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的脱贫成果及问题的调研。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对党和国家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7月19日上午,西北民族大学调研小分队到达临潭县由敏养殖合作社,通过场长介绍并参观场内畜牧养殖情况,了解拉直村牧户生产资料与畜牧情况。场长首先带队员们参观了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内养殖着200头左右的肉牛,其中有牦牛,西门塔尔牛,黄牛,犏牛,以及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的杂交品种。牦牛在之前是野生的,它可以去到其它家畜所去不到高海拔的山上吃草,并且不需要牧民驱赶,头牛就会带领着牦牛种群觅食和回到合作社。这使得牧民养殖牦牛不需要饲养成本。据场长介绍西门塔尔牛也是受牧民喜爱种植的牛之一,它生长周期短,对食物要求低,易成活生长。犏牛作为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品种的第一代,产奶性状优良,但第三代性状变得不理想,但第四代性能有回归的迹象。然后场长带西北民族大学调研小分队参观并详细介绍了干草饲料,据场长所说,他们都是从临夏调派收割机来割草喂牛,相当于饲料成本只有调用收割机花费的100元。从草料喂牛到牛的粪便来肥沃草场,在循环中因地制宜,且产业和资源实现了绿色生态。


图为合作社场长向队员们介绍养殖牛的种类。 黄欣 摄

场长作为养殖合作社,对个体养殖户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个体养殖户的种公牛量少,使得个体养殖户在配种时缺少精液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养殖合作社无偿为个体养殖户提供种公牛,以帮助个体户的生产。再比如牧户畜牧生病,合作社免费帮助治病,以及牧户们会相互帮助。队员们还和一位精准扶贫户交流了精准扶贫政策给他带来的生活条件带来的变化。这位爷爷在5年前被认定为精准扶贫户,他用国家给的5万元无期贷款买了3头牛。而经过这5年的发展,这位爷爷今年养殖了30头牛,实现了从勉强生活到进入小康的飞跃。国家政策真正实现了“精准”。

同时,调研小分队也发现了牧户们观念思想上的提升,从认为牛的数量是财富的象征到主动合理淘汰牦牛。经营理念的转变是显著的,明白了如何收益最大化,在8,9月份牛营养最高时出售。牧户们主动学习养殖知识,养殖技术,并渴望专业人员来技术培训。以及希望村里孩子们都考上大学,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经济上的提升到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才是精准扶贫所应该达到的成果。


图为队员们对牧户们做调查问卷。 黄欣 摄

同时,应该认识到牧户在养殖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场长说牧民需要扩大养殖规模,但是面临着大棚技术问题以及管理松弛问题,母牛难产时牺牲母牛的技术问题,人工授精中的技术问题,牛的排污问题,本土技术人员少的问题,一些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仍需党和国家持续关注并着重解决。

西北民族大学调研小分队也讨论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缺少机器设施可否选择合资购买机器,或者分工购买不同机器,通过合作达到共赢。缺少技术人员情况下,政府可否提高待遇来引进外来技术人才,或者加大去当地进行技术培训的力度。排污问题可以选择管道集中联排处理。粪便可使用化粪池发酵成沼气,供能使用,但它也存在着海拔高温度低,每年发酵时长只有4个月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养殖业中亟需解决,也等待政府的更多更好政策的出台。


图为调研小分队与带队老师讨论和总结调研成果。 黄欣 摄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