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学院学子三下乡:针穿线织苏绣美,借艺发扬传统情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无锡学院学子三下乡:针穿线织苏绣美,借艺发扬传统情

2021-09-28 09:08

来源:无锡学院 周欣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苏绣是时光里的旧美人,一腔一调均有味,一眉一眼皆有韵。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传承与发展凝聚了历代工匠的心血,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苏绣的发展与传承,2021年9月,无锡学院“千针传苏绣 一梦到姑苏”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苏州市苏绣小镇开展调研,参观中国刺绣艺术馆,并采访到了苏绣传承人姚琴华老师、岳琰老师。

参观苏绣艺术馆 领略苏绣之美

9月8日,团队成员一同前往苏绣小镇,参观中国刺绣艺术馆。相比于姑苏区的繁华,镇湖区的苏绣小镇显得格外端庄秀雅,这里没有匆忙的行人、车辆,中国刺绣艺术馆就像一位安静优雅的大家闺秀,静静等待人们前来领略苏绣之美。小镇整体为一条商业街布局,苏绣制作、批发、销售均有大量门店。这里是苏绣的发源地,蕴含深厚的苏绣文化,众多绣娘集中于此地。

在艺术馆中,秀丽的山水作品、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以假乱真的青铜器等精美作品,无一不展现了苏绣艺人对于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绣者通过苏绣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团队成员参观后都叹为观止,并且表示,起初通过文字了解到的苏绣太过肤浅,近距离的观赏才真正体会到何为精美,何为绝伦。除此之外,团队成员提到,苏绣作为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创新,除了其精细雅洁的特点,绣者不断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大家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国刺绣艺术馆并拍摄取材

采访工艺大师 探寻美学奥秘

下午,团队成员拜访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姚琴华老师,老师秉承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对中国水墨画也有独到见解,同时也为苏绣注入很多当代原创性元素,使这门古老工艺更具艺术化。

在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姚琴华老师在工作之余也会到贫困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国外教授刺绣手艺,想让他们培养一技之长,也希望苏绣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与传播。在姚老师看来,与老一辈传承人相比,当代的年轻人在理念、知识层面、眼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苏绣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她也希望能够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苏绣的保护与传承中去。姚琴华老师也表示,苏绣是她一辈子的事业,只要自己的身体允许,便会一直传承下去,团队成员为姚老师的工匠精神打动到。

图为姚琴华老师接受团队成员采访

苏绣创新发展 工艺引领时尚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苏绣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同时,年轻人的加入也让苏绣作品更富创作性。在与岳琰老师交谈中,她表示苏绣衍生品能够将苏绣带回到生活中,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苏绣,同时,衍生品的创作也是与不同产品的碰撞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会有新的设计、新的力量、新的活力,能够推动传统绣庄发展,让苏绣行业朝着团队化、专业化发展。岳琰老师认为,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持续创新,跟进时代,让更多群众能够消费得起苏绣产品,拥有就是最好的保护,消费也是很好的传承方式。团队成员认识到,苏绣的创作与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岳琰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同时也需要以新兴的方式来传承。

随后,岳琰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她的刺绣作品,讲解每一副作品的创作来源、创作构思、以及作品的创作理念,并介绍了作品所使用的苏绣针法等。团队成员表示,相比于前几代苏绣传承人的作品,岳琰老师的作品显得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多的贴近生活,这也体现了新一代苏绣传承人的新想法、传承新方式。

图为岳琰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作品

坚守工匠精神 传承苏绣艺术

一穿一引一绣艺是人们对美、对生活、对人生的祝愿和期许,是人类文明的遥远回想。飞舞的绣花针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民族的情感,在一代又一代的绣娘手中,不断生长,绽放为新的传奇。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深感受到苏绣的魅力,以及绣艺大师们的工匠精神,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