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精神润心田,拼搏书写青春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楷模精神润心田,拼搏书写青春志

2021-08-20 10:29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 冯洋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八步沙的夏天,沙成林、树成荫、花成海,这是我去参观八步沙林场纪念馆时对沿途风景总的感受,也是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前赴后继同沙海较量成果的缩影。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我感受了坚守与奋斗的壮举,了解了楷模们的治沙故事,那是一个生与死的故事,是一个顽强拼搏、矢志不渝的故事,是一个感天动地、筑梦逐梦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身为人民干部的6位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义无反顾开始向沙漠挺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代治沙人不断传承治沙精神,用汗水浇灌,完成了八万亩的治沙造林,把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草丰茂、生机盎然的大片绿洲。

 伟大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传承不灭的精神——开辟绿地的寻梦精神,保卫家园的追梦精神,共产党人的筑梦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砥砺着我不断前行,用奋斗与拼搏书写青春华章。

学习楷模精神,投身乡村振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几十年来,从一道沟到十二道沟,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已经让当地农户通过林下经济发家致富。不仅如此,他们的付出也使沙生植物“编”成了7.5万亩“缓冲带”,将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相隔,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了过境公路铁路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安全畅通,几代人在艰苦创业精神的支撑下实现了 “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巨大转变。


图为小分队成员冯洋参观八步沙两山创新实践展览。  马小莲摄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前辈们保卫家园的追梦精神让我认识到建设家乡,奉献乡村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将创新创业融入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以新式思维创造新时代乡风文化,用个人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物质财富……楷模精神号召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中助力乡村再发展,在追梦路上不断奋勇前行。

体悟楷模事迹,延续党员先进模范精神。“六老汉”中4人是共产党员,6人都曾担任村干部。一直以来,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三代人,忠于使命、信守誓言,扎根荒漠、压沙造林,创造了震撼世人的绿色奇迹。

时代楷模的感人故事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所承担的时代责任,也无时无刻不督促着我学习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传承他们吃苦在前、奋战在先的党员使命。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定当坚定理想、鼓足志气、胸怀家国,学习楷模精神,把使命担在肩上,装在心里。

发扬楷模精神,续写青年奋斗史。在观看“六老汉”生活环境展览厅时,我深深地被八步沙人的坚守所震撼,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窑洞里的治沙人,没有温暖的棉被,只有铁锹和草窝子。窑洞外面黄沙弥漫,随时都有被黄沙吞噬的危险,能不能活下去,全靠意志。然而,六个老汉一次次的努力,被风沙一次次的摧毁,绝望但仍存希望,就这样默默地坚守着,斗争着,清贫而又赤诚。一代代治沙人就这样匍匐在沙丘上,一步一叩首,一步一鞠躬,一棵棵树一把把草,硬是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播撒出了绿色。八步沙三代人的精神如一股股暖流,翻山越岭,浸润心田,激励着我把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的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把困难当作挑战,把希望铺满未来,踏踏实实写好我的奋斗史。



图为小分队成员参观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池明镜摄

精神永存,传承不止。正如老汉所说:“我干不动了有儿子,儿子干不动了还有孙子呢。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治沙人的美丽梦想,而实现自我价值,谱写新时代华美乐章正是我这这一代人的不懈追求。

八步沙纪念馆之旅,充满着渴望与欢乐,满载着传承与梦想。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