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一辈子,甘做绿洲护林郎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7月20日,作为西北民族大学赴武威市——“好伙伴·共成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志愿服务小分队的一员,我很荣幸可以近距离参观这由人类亲手创造的伟大奇观——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我最早听说八步沙的名字,还是在2019年“时代楷模”的发布会上,此时距离“六老头”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以亲身经历践行了当代愚公精神。
从干城村出发,驱车大约1小时,我们就抵达了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行走在乡间小道,我们看到了风沙侵蚀后残存的长城遗迹,也看到了沙漠里昂首挺立不为风沙的梭梭红柳。这种迎面而来的苍凉感,似乎让我看到了千百年前“大漠孤烟”的历史画卷,也让我对以“六老汉”为首的造林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我对八步沙的存在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古浪紧靠腾格里沙漠,而八步沙则是全县最大的风口。这大概也是八步沙得名的由来——风沙蔽日,寸步难行。
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六老汉投身植树造林事业的原因。原来是漫长的风沙线和严重的沙漠化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场黑风暴更是带走当地很多人的生命了。正是出于改善生存环境的目的,以郭朝明、贺发林为首的六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家决心在沙漠中造林,一代又一代,把大漠变林场,把林场变公司。这样心系人民生活,积极进取,敢于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给予我极大的鼓舞。
图为小分队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熟悉实践地点。 马卉琪 摄
我不知是怎样一种力量,才能让人忍受沙水蘸馒头的恶劣条件。也不知要经历多少次失败,才能让六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研究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父死子继,誓约不悔。大漠的绿色,是要用人的时光和容颜来交换的。在参观林场农产品市场时,看着色彩斑斓的编制衣服帽子,还有包在真空包装中的玉米等,我不由感慨,如今八步沙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不仅因地制宜,大量种植了肉苁蓉、枸杞、沙枣一类的经济作物,还从地方特色出发,带领当地的贫苦户开展各种简单加工,充分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时代任务。在参观过程中,我更为深切的认识到了这片土地的荒凉,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切体会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图为小分队成员参观八步沙林场农产品市场。张宗宇 摄
实践基地的对面,便是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里面不仅陈列了历代治沙人所使用的工具,也展现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最早参与治沙的六位老人家如今仅有一位在世,他渐渐成为了八步沙由沙漠变成绿洲的见证人。此时的我希望时间再慢一点,让这位饱经沧桑,为八步沙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可以更好的欣赏这片由他们一寸一寸打造的沙漠绿洲,我也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也随着治沙手段的科学化,这片曾经的戈壁,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八步沙林场。因为时已入盛夏,我无缘去亲身体验压沙植树的辛苦,但我却坚信,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应该发扬“八步沙精神”,这一抹绿色应该会永远留在我的心头。作为一名党员,在八步沙重温入党誓词,让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
我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时代赋予我的,我也应该回馈给这个时代。此次参观八步沙林场,也让我更好的体会到当代愚公精神的时代奥义——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