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变现?大学生玩转未来城市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愿望变现?大学生玩转未来城市

2021-08-23 20:13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艾虹旭 吕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18日电(通讯员艾虹旭 吕阳近日,成都市温江区的60位居民都收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打扰一下,方便描述一下您心中最美好的户外生活场景吗?”收到消息的居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反馈他们有关旧街改造的“心愿”。据悉,该消息由四川农业大学的“鲁绿有约”团队编辑发送。

在采访中,该团队负责人王志文告诉记者“我们的目的是构建人们心中之景,想通过开放性问题+多样性表达,让大家把心目中的场景描绘出来,变现居民有关生活场景的愿望,才应该是现代园林设计有温度的事情。比如菜先生的生活愿景就是生活在尽可能原始大自然的地方。”

图为青旅老板菜先生愿景照片表达。中国青年信息通讯员 龚贵荣 供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团队成员龚贵荣向记者谈及为什么发短信征集居民意见时谈到,“我们都是一群大二的学生,正在参加成都市的场景营造设计大赛。设计中最难的便是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于是我们另辟蹊径,想到直接了解居民心中的想法,最能检验我们的设计是否与公众脱离。”

在众多如问卷调研、采访、用户画像等有关了解公众需求的方法中,发短信调查可能是反馈较慢的一种方式。“但7、8月疫情反弹,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我们尽可能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于是该团队想出了“开放性问题+多样性表达”的调研模式,以适合快节奏的网络生活和尽可能避免接触传播病毒。由于反馈形式的多样化选择,居民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结合文字来不同表达,记者了解到,60位参与该活动的居民中,甚至出现了极个别“专业”设计居民。“看得出来,大家对自己的生活场景设计都很有想法和作为。” 龚贵荣向记者谈到。

图为拥有设计背景的黄同学的愿景表达。中国青年信息通讯员 龚贵荣 供图

据了解,除了愿景图,鲁绿有约团队还收到了内容多样的文字表达。“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位来自成都双流,现在在泸州教书的老师杨女士的描述,她说‘因为工作,我平常没什么去处,要说最爱的话,那就是下午放学在学校操场找个台阶坐着,静静的看学生们打篮球、跑步、闲聊’她简单的答案让我了解到,其实公众的要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团队成员徐千池告诉记者,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提取的高频词汇均为“休闲、聊天、散步”等。

“在收集参与小伙伴们问题答案时,我常常为他们的脑洞所折服。”正在电脑前收集文字回答的郭书均向记者说,她正在将文字答案分类整理成册,以供后期团队设计使用,“比如某些人的愿景就是将某些动漫场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或者是将某些游戏场景照入现实生活。考虑到受众人群较小,我们较少采纳此类意见。或许后期可以做一个特殊的场景,国外有很多先例。”

图为来自成都大学的邵同学愿景文字表达。中国青年信息通讯员 龚贵荣 供图

记者深入了解到,该团队在收集众多“愿景”后,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将关键字提取出来,以设计最符合公众愿景的城市场景。“大家最常提到的就是河或者湖,看来大家都比较愿意住在临水美景的地方。其次就是休闲散步,综合这些因素,我们设计出了‘鸟踱湖滨’的城市场景。”王志文向记者展示着他们的设计图,“除了自然美景,我们也很关注现代科技的结合。在之前的一个项目中,我们设计了一款通过掌上终端直接拍摄来获取该物品信息的识别软件,于是我们将其借鉴到这次城市场景的设计中,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上科技的轨道。”

图为该团队设计的鸟踱湖滨”城市场景。中国青年信息通讯员 龚贵荣 供图

“作为设计者,应该考虑清楚我们的设计是为设计,也应该多思考一些方式,让公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设计,虽然联系公众,这件事情很难,毕竟设计与公众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仍然要去尝试。”团队成员龚贵荣在访谈结束时表示“这也正是鲁绿有约一直在做的事情。”该团队向记者透露,在完成民众意见综合调研后,已经联系上了一线设计师和相关部门进行设计交接,争取能在城市街道设计再改造中应用上这些元素。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