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学子赴武威市因地制宜谋发展,全心全意促振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民大学子赴武威市因地制宜谋发展,全心全意促振兴

2021-08-28 10:14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 李婷 薛旺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农业行不行、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效果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7月21日,西北民族大学赴武威市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调研小队以天祝县为调查乡村治理地点。7月22日,实践团小分队开始了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来到天祝县各个党员服务中心的社区以走访的方式了解乡村治理情况以及对村民们进行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柱县各个村目前的乡村振兴治理情况,学习各个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治理的丰富经验和实践和奉献精神。为此民大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小分队前后走访了松山镇的德吉新村、秀杰村、藜香村和石门镇的岔岔屲村。

据悉,德吉新村推行了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警务室三结合的法律服务模式和警司调节、行政调解、乡贤调节三结合的矛盾调处模式。成立了党员产业发展服务队,实行网格化运行,具体包括政策宣传、环境整治、法律援助、矛盾调节等具体方面。注重党支部建设,用理论武装头脑,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1+1+10+X),促进三产融合。采取道德储蓄所和道德红黑榜来规范村民们的行为。通过政府招商引资,从宁夏、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用于高原夏菜种植,产品直接销往省外,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就业。比较熟练的工人每天收入可达700—1000元。

秀杰村和藜香村作为南阳山移民区的移民安置点,由于村民来自各个村镇,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政府从五个方面入手:建强基层组织,筑牢“桥头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双宜村”;创新社会治理,浇开“幸福花”;培育特色产业,端稳“致富碗”;树牢绿色理念,打好“生态牌”。形成了“快速融入、持续发展、稳步致富、续航振兴”的良性循环。

岔岔屲村全村共有1000多人,近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外出务工,主要是去新疆、青海等地从事交通运输业。“2017年伊始,全村上下发扬脱贫攻坚与攻坚克难精神,主要从支部建设、环卫常态化整治、扶贫先扶智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得益于政府的水库建设、道路硬化、高校对口帮扶、农业补贴等政策,近些年来村容村貌大有改观,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了,广场上每天都有人跳锅庄舞”,村支部书记说,其中德吉新村书记介绍网络一体化治理体系中的绩效和成果展现,以及德吉新村的乡村振兴改革经济发展路径影片和经验介绍总结事迹。

实践团成员们由老师领队立志以支农的形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实际行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当地绿色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最后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对天祝县绿色振兴文化历史的一次浸润式的学习,更是当代研究生践行一心跟党走这一信仰的生动写照;实践团成员们一致表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信,感悟文化力量波动的绿色振兴。


图为组织小分队参观种植园农业现代化建设基地和其中的种植园投资商老板种植业发展问题探讨和经验总结讲话。李婷 摄

种植园农业现代化建设基地中的肥水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它就是肥水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肥水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为本地农业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


图为藜香村为本村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教育所建的村支部图书馆。 李婷 摄

图为岔岔屲村党群服务中心吴书记和西北民大实践小分队关于乡村振兴中的岔岔屲村纪念照。 马玉莹 摄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