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学子在“突围征程”中开启长征之旅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西师学子在“突围征程”中开启长征之旅

2021-08-29 23:58

来源:西北师大青年传媒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1年暑假,西北师范大学组织8支“重走长征路”接力实践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延续至贵州遵义、四川泸定、陕西吴起、甘肃会宁等地,各接力实践团通过分站间信物传递、走访寻访、实地调研、课堂教学、史料梳理和体验分享等活动,探寻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和宝贵资源,使红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各接力实践团更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性的开展了“重温长征精神坚守红色信仰”党史学习教育、我的长征vlog、经典地标打卡、寻访长征见证者等实践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传媒学院重走长征路“突围征程”接力实践团的脚步,开启我们的长征之旅吧!



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长征火种,熊熊燃烧

从“长征源”到“共和国”摇篮

这个夏天,传媒学子

用脚步丈量红军长征足迹

讲英雄故事,忆长征往事

在于都唱响长征出发的赞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青年励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7月22日至30日,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重走长征路“突围征程”接力实践团从兰州启程出发,前往江西赣州、广西桂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探访红军长征足迹的过程中,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从第一站江西于都再到最后一站广西兴安,红军长征精神一路启迪着实践队员。队员们打卡经典地标,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用心去体会每一件革命旧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不管是红军战斗时使用过的大刀、长矛、钢枪,还是一双双长征草鞋、一件件破旧棉衣,都依稀可见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无言的诉说者,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蕴含的精神激励永久。

“红岩贡江渡,从此是长征。”江西于都是红军长征集结的出发地,也是传媒学院重走长征路“突围征程”接力实践团的首发地。周恩来总理曾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年,于都河上没有桥,沿岸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河,几乎把家中所有的木板、木料都捐献出来,甚至有些老人连自己的寿材都捐赠出来,帮助红军顺利渡河。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红军和苏区人民、于都人民是一体的,可以说是钢板一块。如今,于都河静静流淌着,于都人民在河畔休憩娱乐,已不见当年的硝烟和战争,但是那段峥嵘岁月永远不会被遗忘。

队员们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文物馆藏中探寻当年的历史,从一件件革命旧物中解读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纪念馆内有一面用80双草鞋摆成的中国地图,草鞋象征着中国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易,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就是穿着草鞋涉险滩、翻雪山、过草地,一路走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草鞋耐穿、结实,草鞋帮助红军解决了行路的一大难题,如果没有草鞋,大量战士们在长途跋涉中由于缺少物资只得赤脚而行。

实践队员石珂鸣说:“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革命的胜利。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应该铭记前辈们的功绩,继承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能够用所学的传媒知识传播红色文化,于我而言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实践队员楚玉珂说,每到一处长征遗址,他都会和队友配合录制一期“青年大学习”短视频,介绍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

正值暑假,在瑞金市红井景区,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年轻人和孩童们的身影。红井是1933年9月,为解决当地军民饮水困难,毛泽东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同当地群众一道开挖的一口水井。在红军主力长征后,敌人曾多次要填塞这口井,沙洲坝人民与敌人坚持斗争,终于保存了下来,1950年,水井得到了修整,群众称它为“红井”,并在井旁立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表达对毛主席和红军的尊敬和怀念。



实践队员们在参观瑞金市红井景区的时候,遇到了来自赣州市定南县的三年级小学生张涵,她正和家人从毛主席当年挖的井里打水喝。“这水好甜呀!”张涵忍不住发出感慨,她曾经在书上看到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今天真正来到这口红井面前,内心的激动情绪难以掩盖。她的妈妈说:“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抓起,红色文化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小时候让他们尽早接触,能够培养他们的兴趣,所以我就趁着暑假带孩子们来看看这些红色遗址。”

实践队员宋未涵参观完红井景区之后感触很深,她说:“炎热的天气也抵挡不住各地游客来参观红色景区,有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参观教育,也有党员团建活动来这参观学习,让我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真的十分有必要。参观旧址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仿佛那些奋斗的历史就在我眼前,振奋人心,我感觉到内心澎湃。”



而在和游客的交谈中,队员们发现参观的游客很多都来自江西本省,外地的游客数量很少。“红井景区在田园风光景色中融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吸引力,遗憾的是有很多外地人并不了解。”

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队员们希望用短视频的形式去宣传当地的红色资源,让更多的人看到红色文化的魅力。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每到一个红色旅游景点之前,实践团队都会召开一场“编前会”,商量第二天“青年大学习”的拍摄计划。

“青年大学习”每期视频在两分钟左右,主要依靠出镜讲述和现场同期声完成叙事,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解说红色遗址的历史故事,并配以实物空镜头和历史史料,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红色景区。



7月的江西,气候潮湿炎热,队员们在户外拍摄时经常汗流浃背,一旦进入拍摄状态,扛着相机的队员们就必须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最难的是跟镜头的拍摄,出镜记者在画面中往前走,我们就必须往后撤退,摄像机不能出现任何晃动,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奏,对体力和毅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拍摄人员刘富坤说,现场条件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场外嘈杂的声音、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镜头前的游客、环境光线的变化都会对拍摄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得不一次次重录,等待最佳的拍摄时机。

在团队的努力之下,以于都、瑞金、兴安三处红色革命圣地为拍摄对象的“青年大学习”已创作完毕,媒体平台的播放量已近千余次。

“很多年轻人其实对红军长征的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只是有时候枯燥的宣讲方式让他们很难接受,而这种形式很新鲜,以同龄人的身份去讲述历史,大家更容易接受。”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讲解员黄华说道。

为了让视频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带队老师董新宇会要求队员们每到一处地方,都要积极和当地民众进行交流互动,采访收集红色故事。实践队员们开展了英雄故事会、红色观影、寻访红军长征见证者等活动,并邀请当地游客一同参与,互相分享各自熟知的英雄故事。实践路上,队员们不仅讲述着戍边英雄陈红军和红军战士们的故事,同时队员们也去采访老红军的后代,寻找更多不被人所了解的长征故事。



黄华是队员们的采访对象之一,她原本是乡镇的公务员,后来坚持选择应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因为我是红军的后代,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太公的红色基因,我想秉承太公的遗志,将太公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她的太爷爷正是一名老红军战士,当年追随红军长征,留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在家中,牺牲在革命途中,至死也没看到自己的孩子,他的家人直到解放后才知道他牺牲的消息。

听着黄华的讲述,实践队员们都留下了眼泪,一路走来,队员们遇到了许多像黄华一样的红军后代,他们一一去采访和记录,通过视频的方式去讲给更多人听,让观看的观众在了解红色革命圣地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当地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在真实的故事讲述中寻找共鸣,真正对红色旅游景点产生兴趣。



“我们的实践时间很短,但以后的时间还很长,我们会把这种方式延续下去,让红色革命遗址成为更多人的打卡点,让长征精神感染到更多人。”实践队员们说。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子定当以青春之名,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