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调研:寻访宜城故里路,唱响黄梅绝代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安徽师大学子调研:寻访宜城故里路,唱响黄梅绝代声

2021-09-01 22:07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孙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感受安徽地方戏曲文化,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社会实践团队于20217月12日至7月15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安庆市展开实地走访调研活动。

深入安庆,初识民意

实践团队于712日深入安庆市区,在安庆市倒扒狮--人民路历史文化街区及沿江地区对普通市民开展走访调研。队员们预先设计好调研问卷,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街头问卷调查和直接式访谈。经过交流,团队成员发现安庆市大多数被采访者都知道黄梅戏,但是仅仅作为闲暇时的消遣之举,并不会特意去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理论知识。中学生刘佳告诉队员们,现在喜爱听黄梅戏的基本上是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并不会主动去欣赏黄梅戏演出,学校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也很少涉及黄梅戏教育。不过刘佳补充道:“如果黄梅戏可以创新传播形式,比如和游戏皮肤、动漫、流行音乐等结合起来,应该可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实践队员正在采访黄梅戏爱好者(安徽师范大学 林楠 提供)

为了系统学习黄梅戏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调研报告的撰写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团队成员于7月13日来到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参加由研究院原院长韩笑龙主持的黄梅戏学术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韩笑龙从黄梅戏的起源及发展、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黄梅戏名家举要三个方面给队员们普及了黄梅戏常识,和队员们共同探讨黄梅戏的创新途径。针对队员杨雯提出的“黄梅戏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这一问题,韩笑龙表示,当前黄梅戏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状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传承人的短缺,黄梅戏失去了“源头活水”和持续前进的动力。只有青年人普遍热爱黄梅戏,愿意做黄梅戏的弘扬者,黄梅戏才有可能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队员们结合街访结果,建议研究院在传播黄梅戏文化时注意加入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元素,与时代紧密结合,通过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传播黄梅戏曲,得到韩笑龙的认可。

走访各地,体味戏韵

7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庆市菱湖公园,近距离观看黄梅戏爱好者的表演并和她们进行交流。“您什么时候学习黄梅戏的?”,“您的孩子喜欢黄梅戏吗?”,“您认为年轻人有必要熟悉黄梅戏吗?”,一个个问题跃然纸上,通过团队成员的采访调研向戏迷们提出。在采访的过程中,队员们获悉,黄梅戏依然具有较大的声誉,存在一定数量的受众,安庆人民心目中仍然保留着“黄梅情缘”。队员们将访谈记录和拍摄的视频及时保存、归类,以便为调研总结提供资料支持。

7月15日,实践团队前往安庆市再芬黄梅公馆,专访国家一级演员李萍。李萍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灯光、服装和道具等黄梅戏表演领域的专业知识,重点谈论了如何做好黄梅戏传承人培养工作的问题。李萍强调,黄梅戏具有独特的“让台”传统,即老一代演员发挥传帮带精神使青年演员快速成长,这是黄梅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应李萍邀请,队员们参观了化妆间,实地了解演员上台前的种种准备,欣赏了由安庆市黄梅戏剧团二团带来的专场演出,亲身体会到黄梅戏的婉转清丽之美。

实践队员采访黄梅戏研究者韩笑龙(安徽师范大学 傅杨宇 提供)

汇总分析,发现实质

20217月16日,团队成员在实践例会上将获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实践队员们充分利用问卷星和SPSS等专业软件,对现阶段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做了科学分析,发现安庆市大部分市民对于黄梅戏有一定了解,但是关注黄梅戏的以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和青年人仅仅将黄梅戏作为轻松愉悦的方式之一。同时,老年人已经成为黄梅戏传承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开始对黄梅戏产生兴趣。专业黄梅戏演员和戏曲爱好者对于黄梅戏的前途仍存信心,一般群众则对黄梅戏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针对这些现象,队员们彼此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黄梅戏亟需改变传播形式,使青年人爱上黄梅戏是扩大黄梅戏影响力的关键,发掘优秀青年演员则是传承黄梅戏的核心所在。

实践队员在安庆黄梅戏博物馆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朱铃铃 提供)

据悉,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调研黄梅戏对于安徽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戏曲文化,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也是此次社会实践的问题重点所在。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加深了对黄梅戏的认识,明确了黄梅戏发展现状及面对的挑战,探索出传播黄梅戏的新途径,为黄梅戏的推广贡献了青年智慧和青年力量。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