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物语 | 寒露生白雾 虽寒更似春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略显单薄的衣裳,原来已是寒露时节,若隐若现的秋日渐趋消逝,岁暮天寒的冬日已在路上。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伴随着北国的冷风向南国侵袭,骤降的气温提醒着人们,寒露来了。作为秋末节气,也难怪古人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此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寒露取代了着秋分的初秋景象,迎来浓重秋意的暮秋景色。
白雾下的枯黄草坪(来源:安徽师范大学高雨浓提供)
深秋暮晚,冬季悄悄降临北国,似乎还在等待着霜降的到来,好一展宏图。南国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则呈现“一川秋色入眼间,万山尽染秋叶黄”的风貌。若论寒露,自然离不开要谈“露”,更要配上几分秋意的“寒”方显得浓情,沁人心脾。寒露已至,地处南国的安徽师大,又将如何与寒露结缘,诠释独属于安徽师大的深秋魅力呢?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是根据农耕文化总结出来的一个气候特点。古有“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校园中的学子们也展现着属于学生的青春活力。早起晨读的、晨跑的学子们,充沛着大学生的精神气儿与勃勃的活力生机,侵染着整个校园。萧瑟的秋风、清晨的白雾随行轻抚,却并未能阻挡他们学习的步伐,反而为学习增添几分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师大学子在晨读(来源:安徽师范大学余科建提供)
花津河畔,一幅唯美的自然画卷正映入学子们的眼帘。寒露时节,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南国的花津河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无论河畔的柳树、竹叶还是河中的残荷,在雾气的衬托下与霜降交相辉映,营造出仙境般的唯美意境。行路至此的学子们无不为这番迷人的景色所俘获,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浓浓的秋意和着寒露的雾气和谐统一,校园内仿佛出现了一种轻柔曼妙的声音,引导着学子们去感受这份美好,感受寒露的自然韵味。
蝉噤荷残的花津河畔(来源:安徽师范大学高雨浓提供)
寒露时节,古有登高、赏菊、观红、秋钓等民俗。这些民俗充满着诗意的色彩,总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憧憬。若要延承这份习俗,感受这份诗意,学子们可是有去处的,赭山校区正是绝佳的选择。承载着历史底蕴的老校区,恰恰成为学子品读那一份古味的好去处。悠久绵长的古味和着诗意的传统民俗,寒露节气在学子们的眼中又有了新的意味。走进赭山校区,登赭山、赏菊花、观红叶、钓秋边等场景是很常见,学子们欢声笑语,一片其乐融融也为寒露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秋意正浓的赭山(来源:安徽师范大学高雨浓提供)
金秋时节,寒露氤氲,更应当注重养生。所谓“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气,正宜养生。中医也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故而民间便出现“寒露吃芝麻”的习俗。校园内,食堂芝麻类食品正卖的火热,尤其是小食代的芝麻豆浆深受学生的喜爱,妥妥的成为网红级饮品。若得空闲,不妨到小食代来品一品这浓香四溢的芝麻豆浆,也是一桩雅事。
又是一年寒露,轻盈的白雾弥漫校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缕缕微光细细地透过白雾,映照在学子们青稚的脸颊,清晰可见青春的轮廓。寒露已至,霜降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