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书单丨《乌合之众》:用理性,看待群体心理
”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古斯塔夫·勒庞
”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集体的智慧,理解为“团结就是一种力量”。
但是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为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群体的思想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 ,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而个人一旦脱离了孤独状态 ,就本能且自觉地使自己处于一个领域的领导或者统治之下,群体服从他们的领袖 “要比服从ZF温顺得多”。
群体在相互传染之下 ,很容易接受暗示 ,犹如进入催眠状态 ,一切思想完全受催眠师左右。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个体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产生某种思想或采取某种行动。
书中对此有着透辟 的论述 :“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 。因为无意识 ,所以力量强大。”
这里的“无意识”文中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 、缺乏理性 、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在群众聚集 、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弱化甚至泯灭 。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居”。群体生存是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 ,它的价值在于人类之古以来本能的选择 ,是任何现代化的生活状态都不可替代的。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了解群体 ,决定了我们不可以忽视群体的存在 ,不可以放弃对群体的管理 ,但一定不是仅限于“乌合之众”。
我们在微博上一秒一刷着最新状态和热搜时,通过微博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
从网友们梳理出的事件中可看出,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 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聚构成一个共同的“微博心理群体”。
而微博上一些大V就成了“乌合之众 ”们心中的“领袖”。
勒庞认为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物 。他认为:“群体的轻信 、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观点的全盘接受、群体行为的非理性。
书中有些言论过于偏激,但勒庞对我们之前那些文明伟大和衰败的原因的评价,无论是对我们当前的领袖、意见领袖还是社会公众都具有启示意义。
让我们能够在盲从之中带点儿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些怀疑,运用群体心理学正确的引导群体行为,发挥群体行为的正功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群体相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同时也具有了更大的破坏力,群体是否等于乌合之众,个体组成群体时会产生1+1>2的效果还1+1<2,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群体,发挥群体的正功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引导群众这个行为就是带有政治性目的。
在《乌合之众》书中对集体的评价多为贬义,可社会又需要大家团结,需要群众团结起来,中国人对于团结的评价是很高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都是力量”,中国人就认为集体凝聚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部分之一。
所以我认为文中观点有的过于偏激,对于《乌合之众》中对于群众的观点我依然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待。
对于“群众”的理解,也不能只限于它的“团结”等含义。而要用辩证思维,从积极性消极性来看待。
它不能否认地证实了现代的社会问题的存在。现实事件它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积极性消极性都要注意到,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